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藏

西藏

地名。即今西藏自治区所辖之行政区。唐为吐蕃地。元朝纳入中国版图,在行政上直隶元中央。“乃郡县土蕃地”,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其中之一为乌思(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整个地带。明承元制,称乌斯藏和俄力思,设乌思藏及朵甘二都指挥使司,清沿之。顺治时(1644—1661)称卫藏,又称图白忒(土伯特)、唐古忒。康熙二年(1663)官方文献始用西藏一名,并明确其地区范围,不包括甘、青、川、滇等藏区。官方行文中,有时仍用卫藏之别称。以冈巴拉山为界,以布达拉为中心的地区称前藏,又曰卫;以扎什伦布为中心的地区为后藏,又曰藏。统名曰卫藏。雍正三年(1725),由四川提督奉命勘界,于巴塘、江卡,即今西藏芒康之间的宁静山(藏名邦木拉)上树碑,定为川藏分界地(民国时曾一度以金沙江为界);后又勘定西藏与青海、云南之分界和行政区划。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将昌都地区并入,并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9年平息由原西藏地方政府反动上层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并进行民主改革。1965年9月建立西藏自治区。现辖1个地级市、7个地区、77个县(1984年)。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向有“世界屋脊”之称,境内有唐古拉、昆伦、冈底斯等山。南以喜玛拉雅山为最长、最高,珠穆郎玛峰即位于其间。境内有藏北高原的牧区,又有藏南谷地的农区。雅鲁藏布江贯穿全境东西,有阿里的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等,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流域是理想的开发区。境内有纳木措等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牧业盛产牦牛、藏北羊,农区以青稞、小麦、园根为主。矿产及药材极丰。现有川藏、青藏、新藏及滇藏公路,可四通八达,又修通中国与尼泊尔间的藏尼公路。有北京至拉萨、西安至拉萨等航线,贡噶机场扩建后,可通世界大型喷气飞机。解放后工业从无到有,现已形成新的开放型工业体系及经济体系。邮电、医疗等事业也迅速发展。古寺、旧宫、文物单位都得到保护和维修。大昭、小昭、桑耶等名寺都不断修缮,成为藏民朝佛圣地。西藏四大寺的宗教活动也得到国家的尊重、保护和扶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唐蕃会盟碑、藏王墓等都得到修缮。藏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传大招、活佛转世、朝佛、转山朝圣、朝湖、藏历年、雪顿节等,均得到国家的保护。藏族人口解放前一向停留在1百万左右,现已达4593330人(1990年)。境内珞巴族、门巴族、夏尔巴人及僜人等,也同样得到巨大发展。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正迅速成长,与世界许多国家文化界有密切交流,多次召开藏学会议,并多次出国参加国际藏学会议,传播藏族的民族文化,为我国藏学事业赢得荣誉。

猜你喜欢

  • 葛布

    古代越人用苧麻所织的一种细布。春秋时越国妇女所织,因其“弱于罗兮轻霏霏”而闻名于世。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曾以此奉献夫差,“吴王得葛布之献,乃复增越之封”。

  • 屯守备

    官名。清乾隆时(1736——1795)改四川松潘、懋功、杂谷脑等藏族聚居地区土守备为屯守备,以原番民土官或首领充任,又称土弁,准世袭,颁给图记和委牌。负责管理辖区内所有军民事务,并须听官府调发从征,有

  • 撒拉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意为“领兵官”,一说部族名。元称撒剌、撒剌儿,明称沙剌、沙剌族,清称萨拉、萨拉尔、撒喇以及循回、撒拉回等,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及甘肃

  • 索焕章

    ? —1865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首领。回族。甘肃提督索文之子。原为乌鲁木齐绿营提督参将。同治三年(1864)六月,与陕西回民妥得璘阿訇起义反清,攻占乌鲁木齐满、汉2城,拥妥得璘为“清真王”,自任义军

  • 大小金川之役

    清乾隆年间镇压四川大小金川土司事件。乾隆十一年(1746),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小金川土司泽旺印,据其地,次年,又侵占邻近革什咱及明正土司属地,杀伤清兵。清朝以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率兵进讨,失利。十三年(1

  • 噶岱默特

    ?—1775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又译噶达默特。乌什人。初为拜城阿奇木伯克,隶准噶尔。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惧布拉呢敦、霍集占加害,赴伊犁投清军。次年,从定边将军成衮札布征阿睦尔撒纳。寻又以三品

  • 胡刺可汗

    契丹开国前,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首领。一说名楷落,又记作楷洛。大约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五年(746)至大历十三年(778)前后。时契丹附唐,受唐封恭仁王,授※松漠都督府都督,遂世称其为契丹王。后因范阳、平

  • 兀儿失温河

    元代河流名。又译乌尔繖河、乌里顺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境内乌尔逊河。南源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北入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据《元朝秘史》,蒙古国建立前,塔塔儿人一部分居该地。蒙古诸部联盟首领、成吉思汗

  •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书名。乾隆十二年(1747)和硕亲王允禄等奉敕撰。6卷。初为满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译成汉文(4卷)。记载祭仪2篇,汇记故事1篇,仪注祝词、赞词41篇,器用数目1篇,器用形式1篇,与《大清通礼》

  • 清文鉴

    书名。清官修满文分类大型辞书。计有《清文鉴》、《满蒙文鉴》、《增订清文鉴》,三体、四体、五体清文鉴等多种。《清文鉴》为傅达理、马齐、马尔汉等奉敕编,康熙帝审定。康熙十二年(1673)始修,四十七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