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犁共耕队
旧时壮族民间传统共耕组织。流行于桂西北、桂西等地。每年春正月至三月间,各村寨的年轻妇女和姑娘们便自动组织起来,自带踏犁和午饭,约定轮流到各家地里干活,直到把每个队员的地犁完为止。自愿结合,不带强迫性质。劳动中常与异村男青年进行对歌,边歌边劳动,既紧张,又愉快。
旧时壮族民间传统共耕组织。流行于桂西北、桂西等地。每年春正月至三月间,各村寨的年轻妇女和姑娘们便自动组织起来,自带踏犁和午饭,约定轮流到各家地里干活,直到把每个队员的地犁完为止。自愿结合,不带强迫性质。劳动中常与异村男青年进行对歌,边歌边劳动,既紧张,又愉快。
1824—1862清代著名学者。福建光泽人,字愿船。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刑部主事。曾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代院长。喜治经史、小学,精于考据文学,边疆舆地尤所擅长。与时人张穆以学问文章相契合。鉴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绰罗斯氏。墨尔根岱青四世孙茂海长子。雍正九年(1731),因受大策凌敦多布蛊惑,随父逃奔准噶尔,驻牧于特穆尔图淖尔一带。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达瓦齐,偕弟※密什克多尔济
见“完颜亶”(1147页)。
见“长昂”(364页)。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莫啻色卜伯克、莫提色布伯克、摩提色布伯克。维吾尔语。职司管理经典,整饬教务,不参与民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
见“兀者托温千户所”(112页)。
苗族民歌。盛传于贵州东南地区。内容丰富,包括“亲”的含义、由来及如何结亲,神与神结亲,人类结亲等内容。关于人类结亲的过程、演变经历,可连续唱述几天几夜不重复。歌辞还反映了“杂乱婚”(群婚)、“姑舅婚”
旧时傣族官名。云南西部南甸、干崖、陇川、芒市、遮放、盏达、勐卯等傣族土司衙门的属官。由土司同胞兄弟中年长有威望者充任,协助土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指挥监督衙门中管理财粮、征课及勤杂事务的大小官员。有的护
又称三仙洞。位于今新疆阿图什县卡克玛克河岩半山腰间。有洞窟3个,洞口呈长方形。中间一窟洞口高约2米,宽约1.5米,东西二窟洞口稍小。20世纪初遭到伯希和等人的严重破坏,洞壁上至今还留有伯希和等人盗窃破
见“速不台”(18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