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锡伯文

锡伯文

我国锡伯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朝政府抽调东北锡伯族官兵去新疆屯垦戍边,连同家眷3千余人。经过200多年的时间,锡伯族使用的满语、满文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因此锡伯族知识分子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于1947年在伊宁市成立了“锡伯索伦文化总协会”(简称“锡索协会”),在该会的指导下,对锡伯族在历史上沿用的满文字母的形体做了一些改动,使与满文有了区别。从此,锡伯语、锡伯文的名称也被社会所公认。锡伯文在字母结构、数目、拼写规则以及书写方法等都同满文一样,不同之处主要有:满文辅音字母f与元音a、e相拼时是一种形体,与元音i、o、u相拼时是另外一种形体,而锡伯文f只有一种形体。满文辅音字母zh出现在词首的形体同出现在音节首的形体不同。锡伯文只用满文zh出现在词首的那种形体。满文出现在词中音节末的k [qh]的形体是两个牙儿,左边带两个点儿。锡伯文只有一个牙儿,左边带两个点儿。满文位于词中音节末的k [kh]在形体上有区别,锡伯文没有区别。满文有音节wa、 we,而没有wi、 wo、 wu,后者三个音节在锡伯语中“有音无字”,所以改动后的锡伯文增加了这三个音节。此外,根据口语的习惯,在词的拼写形式上有的增加了字母,有的减少了字母,有的变化了字母。另外,满文只使用两种标点符号,v相当于逗号,相当于句号,而锡伯文则使用汉语的标点符号。解放后,锡伯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用范围逐渐扩大。锡伯文是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法定文字,出版了锡伯文《察布查尔报》。在锡伯族小学里普遍开设锡伯文课,县教育局在进行锡伯文扫盲时,利用各种机会办好锡伯文补习班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锡伯文的夜校,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 乌什直隶厅

    清代新疆官署名。光绪九年(1883)置。治所在今新疆乌什城。管理村庄28处、两驿站、13卡伦及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2部游牧地。隶阿克苏道。副将驻扎。1913年改为县。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 得勒钦

    太阳神。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人旧时相信万物有灵,对天体之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等皆崇敬,尤崇尚太阳。除农历正月初一祭拜外,平时不专供祭,但认为太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马德昭

    清代将领、书法家。字子明,四川阆中人。回族。初从向荣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由参将署固原提督。后迁肃州(甘肃酒泉)提督。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军攻西安,奉调援陕,失利,被夺职回归故里。善书法,

  • 鄂尔多斯部

    蒙古部名。明代译作“袄儿都司”或“阿尔秃斯”。原为达延汗右翼三万户之一。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居河套,掌右翼,为鄂尔多斯济农。子衮必里克墨尔根于明嘉靖(1522—1566)中继据其地。有子9人分牧而

  • 堂帖

    辽代官吏的临时任命状。辽代对契丹人和汉人实行两元的统治方法。皇帝平时不居首都,一年四季各有※捺钵。契丹人的事务,皇帝于驻跸处就地办理。汉人的事务,用皇帝的名义委中书省在首都代行。除拜官吏第一步则止行堂

  • 哈尔邦

    蒙古语音译。卫拉特蒙古人传统帽子。流行于青海、新疆等地。形制与内地暖帽相近。顶高,边平。里以白毡制成,外饰以皮。穷人无皮饰,则将毡染成紫绿色为饰。无冬夏之别,以厚薄为差。顶缀缨,名“扎拉”。女帽与男帽

  • 革失帖木儿

    明代哈密※哈剌灰首领。初为平章,与千户拜迭力迷失、舍人迭力迷失虎力等共管哈剌灰。成化年间(1465—1487),哈密为土鲁番攻占后,率众居苦峪城(今甘肃敦煌东北,安西东南)。弘治七年(1494),被明

  • 奥衍突厥部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析四辟沙、四颇惫民户所置,为圣宗34部之一,镇东北女真境。其部民原为所俘奴隶,时获释免,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部族军属黄龙府都部署司。

  • 郑和墓

    在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南麓。初建于明宣德(1426—1435)年间。为纪念著名航海家郑和而修。因郑和本姓马,故俗称“马回回墓”。据考郑和病卒于古里(今西印度的卡利卡特),赐葬南京,此地或为其衣冠冢。墓建

  • 押行宫辎重夷离毕司

    见“夷离毕”(7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