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史那忠孝

阿史那忠孝

唐朝突厥族将领。※阿史那昕子。天宝元年(742),随父赴突骑施平息内乱,至俱兰城(原苏联中亚江布尔东卢戈沃伊附近),父被突骑施首领莫贺达干攻杀后,与母交河公主李氏返归长安(今陕西西安),授左领军卫员外将军。以后事迹不详。

猜你喜欢

  • 发舞

    台湾兰屿岛高山族雅美人妇女一种传统独特舞蹈。参加舞蹈的人都有一头美丽的长发,舞时身穿艳丽民族服饰,相互挽起手臂,双手弯曲于胸前,长发散披于肩,起舞时边唱歌脚步边前后缓慢移动,并摇动身躯,动作由徐而急,

  • 阿勒巴图

    蒙古语音译,意为“承担赋役的人”。在蒙古封建领主制度下,作为领主的属民,承担各种赋役。清译作“所属之人”、“所属旗人”。分为两种:向大领主承担赋役的小领主,亦可以此称之。通常主要是指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

  • 向镇侯

    南北朝时三峡地区少数民族起义首领之一。参见“冉令贤”(564页)、“向五子王”(822页)。

  • 巩乃斯种羊场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巩乃斯县城西北57公里种羊场北,海拔835米。墓地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公里,墓葬约130座。墓地中最大封堆高10米,底周近300米;其余封堆高度俱为0.5—2米,封底直径7—2

  • 大通

    县名。在青海西宁市北部,湟水上源北川河流域。秦汉之际为匈奴右地。汉武帝时属临羌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左右,设长宁县,属西平郡管辖。十六国至隋初为吐谷浑地。唐为吐蕃所据,后归唐,由张议潮统辖。北宋

  • 巴尔鲁克山一带地方界约

    见“收回巴尔鲁克山文约”(935页)。

  • 可可贝勒旗

    见“和硕特西后旗”(1451页)。

  • 克罗俄领占

    见“罗秉忠”(1417页)。

  • 外佐领

    指清代旗分佐领。雍正元年(1723),世宗胤禛以努尔哈赤、皇太极已将“旗分佐领”分与诸王,认为此等佐领原非“包衣佐领”可比,诸王等不可因一己之私而恣意虐使。包衣佐领,即※内佐领,皆服役于皇室、王公府;

  • 常山丁零

    见“定州丁零”(15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