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靺鞨

靺鞨

隋唐时东北少数民族名。一作靺羯。来源于挹娄(肃慎)。其名初见于北齐河清二年(563),为南北朝时“勿吉”同音异译(一说为勿吉转换读音而成靺鞨,今有人认为是“貊貉”转音)。下分众多部落,著名者有粟末、伯(汨)咄、安车(居)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7部。活动范围史载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实际约东到今日本海,西以前苏联之结雅河及中国之嫩江一线以东为限,南在松花江上游流域与高句丽接壤,北达外兴安岭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在此区域内,粟末部居最南,分布在吉林市附近松花江上游地区;伯咄部约在今拉林河流域(旧说在伯都讷,即今吉林省扶余市境);安车骨部在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通说在阿勒楚克,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拂涅部居牡丹江下游以东地区(旧说在以宁安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今有人说在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流域);黑水部处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黑龙江两岸(一说在黑龙江下游);号室部散布在兴凯湖南的绥芬河流域;白山部居牡丹江上游以东地。与隋唐王朝关系密切,多次遣使朝贡。隋炀帝时,粟末部首领度(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属,受封为右光禄大夫、辽西太守,被安置于柳城(唐营州,今辽宁朝阳)。唐初,南部的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转附高丽;北部以黑水靺鞨为中心,迅速发展壮大;迁居营州者臣属唐,唐以度地稽为“总管”,又拜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其子李谨行袭职后,累立战功,由营州都督擢右领军大将军、积石道经略大使、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死后追封燕国公,陪葬乾陵。在唐对高丽战争中,度地稽部助唐征高丽,原南部的靺鞨人大多助高丽与唐抗争。各部发展不平衡,南部的粟末等部已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北部的黑水诸部还以狩猎为主。皆善养猪,为衣食来源之一,富者有猪多至数百口。“君长”称“大莫佛瞒咄”,父子相承。住半地穴式房屋,“相聚而居”。尚无文字。在其故地考古发现了许多铁、铜器。度地稽部因住地近中原和多次受册封、赏赐,发展最迅速,唐时其部落有“家僮(奴仆)数千人,以财力雄边”。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后,粟末部也迁居营州,白山部归唐,伯咄等3部“奔散微弱”,“遗人”加入了由营州东走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渤海国;北部诸部以黑水部为中心,经过兼并联合,有16部,称黑水靺鞨,五代时改曰女真。

猜你喜欢

  • 麻龙州

    元代旧州名。乌蛮蒙次次之裔普恐由东川迁至苗卧龙(棹罗能),其孙阿麻内附。名其城曰麻龙。元至元五年(1268),为建蒂所并。十二年(1275)隶会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户,属会川路。十七年(1280),改

  • 德勒克

    ?—1794清朝蒙古王公。巴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十一世孙,多罗郡王※璘沁长子。尚和硕和婉公主,封和硕额驸。因体弱,未袭王爵,以公爵在内廷行走,又在清字经馆译办经卷。乾隆二十一年(17

  • 如瓦

    又称“学卡”、“错卡”,藏语音译,意为“部落”、“族”、“牧户”。民主改革前,藏族牧区宗(相当于内地的县)以下的组织和区划名。与农区的※“谿卡”相对应。所辖面积、人口不一。有官家牧户(即原※西藏三大领

  • 泰族僮族粤族考

    书名。壮侗语族诸民族民族学专著。1册26章。近人徐松石撰。写西江流域的僮(即今壮族)及与壮族有密切关系的傣、泰、侗、水及两粤汉族的来源、分布、相互融合等。内分“苍梧、牂牁、僮牯、泰”、“小泰人出于两粤

  • 怡良

    ?—1867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道光十八年(1838),由按察使、布政使擢广东巡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与抗英布防建议。任内查缉鸦片,奋勉奉办,卓有成效。二十年(1840),拒绝钦差大臣琦善

  • 於扶罗

    见“持至尸逐侯单于”(1619页)。

  • 辽水

    古水名。《吕氏春秋·有始篇》已载其名。所指前后不同,《汉书·地理志》之辽水,又称※小辽水,即今浑河(有说为今东辽河);隋唐时之辽水,为《汉书》中的※大辽水,指辽代至今沿称之辽河。隋炀帝、唐太宗征高丽所

  • 大福謩

    渤海国宗王、大臣。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工部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国太祖天授八年,925)九月,与礼部卿大和钧等率渤海民百户亡命高丽,次年一月,渤海国亡(一说在国亡后始投奔)。

  • 达马鼻骨德部

    以生女真人所置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俘鼻骨德部落民户所置,为圣宗三十四部之一,其部民原为契丹皇族诸宫卫奴隶,后户口蕃息,时圣宗释免奴隶,置部,取得平民地位。部设节度使统领,隶南府

  • 诺驱

    ?—1003宋代黎州邛部川蛮首领。号称“都鬼主”,又作“都蛮王”。辖地在今四川越西县东北。与宋关系密切,贡使不绝。雍熙二年(985),与其母热免遣王子阿有率170余人赴朝贡方物、名马。封为怀化将军,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