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韩陵之战

韩陵之战

北魏尔朱氏集团与高欢集团的争权之战。永安三年(530)九月,魏孝庄帝为摆脱大丞相尔朱荣(契胡人)的挟制,将其诱杀。十二月,荣侄天柱大将军尔朱兆攻入洛阳,俘杀孝庄帝,立元恭为帝(即节闵帝),操纵朝政。晋州刺史高欢(鲜卑化汉人)欲取而代之,于普泰元年(531),乘奉命带领长城边关六镇流民10万余人往太行、常山以东(今河北一带)地区就食之机,拉拢信都等地大族,起兵讨尔朱氏。十月,首施离间计,使徐州刺史尔朱仲远不战而退,遂乘机于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击败尔朱兆所率10万骑的进攻。二年一月,又攻取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后尔朱集团内部经大将军尔朱世隆劝说暂重归于好,一致对付高欢。闰三月,骠骑大将军尔朱天光等分别率军至洹水(今河南安阳河)两岸布阵,号众20万。二十六日,尔朱兆率轻骑3千夜袭邺不克而退。面临朱尔大军压境,高欢以不满3万的步兵及近2千骑兵,在韩陵(今河南安阳东北)布设圆阵,并连接牛驴,阻塞归路,以促使将士死战。高欢命司徒高敖曹领左军,堂弟高岳率右军,自统中军出击,初战中军失利,尔朱兆乘势猛攻。高岳率五千骑抗击,部将斛律敦率部卒袭兆后背,高敖曹以千骑横拦,兆大败,部将贺拔胜和徐州刺史杜德投降,尔朱军溃逃。尔朱兆还晋阳,后自尽。尔朱仲远南投梁朝,尔朱世隆、尔朱天光等相继被擒杀,所部投降。四月,高欢入洛阳,立元修为帝(孝武帝),自任大丞相、柱国大将军,独揽朝政。

猜你喜欢

  • 婆猪江

    见“佟佳江”(1095页)。

  • 穿甲处

    清官署名。内务府武备院设,为皇帝披挂铠甲。设司函长1人(函,指护身铠甲)、副司函长1人,下置司函※拜唐阿(执事人) 5人、承应人6名。逢皇帝出巡、狩猎或阅兵,御用甲胄例由武备院预备装运随行。需穿甲时,

  • 中俄瑷珲条约

    沙俄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习称《瑷珲条约》。清咸丰八年(1858),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黑龙江省爱辉)签订。康熙二十八年(1689)签

  • 马九皋

    约1270—1350元曲家、诗人、书法家。回回人。原名薛超吾,或作薛超吾儿、薛遮吾尔。字昂夫。出生于官宦之家。先世由西域东迁,落籍怀孟(今河南沁阳县),后宦迁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市)。幼喜文学,曾师事著

  • 渝州蛮

    宋代少数民族名。东汉、魏晋称“板楯七姓蛮”,亦称“賨人”,唐称“南平僚”。有部族数十,居于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东、南、西各地,其西接乌蛮、昆明、哥蛮、大小播州。治平(1064—1067)中,李光吉、王

  • 陶克南南

    见“依斯坦”(1461页)。

  • 西凉府

    西夏官署名。治所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为西夏辅郡,属次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6正、6承旨、6都案、6案头。

  • 张良臣

    ?—1369元末将领。别称小平章。元大将张思道弟。史称“骁勇善战”。元末助兄守庆阳(今甘肃庆阳),抗拒明军西征。洪武二年(1369)四月,徐达等率明军攻克临洮,降元将李思齐,回师围攻庆阳。张思道惧,遁

  • 闾达

    即“类利”(1762页)。

  • 朵甘巡检司

    明代藏区朵甘地方官署名。司朵甘地方(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捕盗及巡检等事。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由故元朵甘捕盗司改置。初任监藏令占等3人为巡检司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