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李德裕

李德裕

【生卒】:787—849

【介绍】:

初名缄,字文饶,行九。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宰相李吉甫之子。以荫补校书郎。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出为浙西观察使。又历义成、西川诸镇。文宗大和七年(833)入相,封赞皇县伯,世因称“李赞皇”。武宗会昌间,再次入相,拜太尉,封卫国公,权重一时。世又称“李卫公”。他是“牛李党争”中“李党”之首领,政绩颇著,曾先后多次遭到牛党的诬陷和打击,被多次贬官,最后贬死崖州司户参军,故世称“李崖州”。新、旧《唐书》有传。李德裕历仕六朝,出将入相,文采风流,颇多建树,实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一生著述甚富,今存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全唐诗》录其诗1卷。《全唐诗补编》补诗9首、16句。

【生卒】:787—850

【介绍】: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文饶。初名缄,又名掌武,似弱冠改名德裕。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吉甫子。早岁盛有词藻,而不乐应举,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穆宗即位擢升翰林学士,禁中书诏,大制作多诏德裕起草,与元稹李绅齐名,合称“三俊”。不久,受宰相李逢吉排挤出为浙西观察使,复历义成、西川诸镇,政绩卓著。文宗大和六年(832)以兵部尚书召入。次年,拜相,封赞皇县伯。武宗即位再度任相,秉钧会昌一朝前后六年。在武宗支持下,他内定叛镇,抑制权阉,整肃科举吏治;外御回鹘等侵陵,使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封卫国公,拜太尉。宣宗大中初,受牛党打击,迭遭贬谪,先后贬为潮州司马、崖州司户参军。大中三年十二月(公元850年1月)卒于崖州任所。后人因有“李赞皇”、“李卫公”、“李太尉”、“李崖州”之称。

李德裕在历史上以政治才能著称,为牛李党争时李党领袖。但文学才能也曾获得历代文人的高度评价。他兼擅诸体诗文,尤以文章成就为高;他的一些论及文学创作的篇什亦不乏精辟独到之见,为后世所称引。其文以《会昌一品集》所收政治性的应用文致力最深。会昌朝,他身为宰相,亲自撰写了许多册命典诰奏议碑赞军机羽檄等,不仅数量之大“为唐人文集所仅见”(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体例》),而且文笔高妙,独步一时。其中奏议羽檄之类一般为散体,制诰敕书之类一般为骈体。古代论者尝以汉唐政论文高手晁错、陆贽与李德裕相比。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读(会昌一品集〉》甚至以为李文“无论其文辞剀凿瑰丽而已,即揣摩悬断,曲中利害,虽晁、陆不及也”。明白准确,并能委婉地达意尽意是李文主要特点。其诗赋在中晚唐也独具一格,内容大多围绕仕隐矛盾、宦海风波来状物抒情。文宗时罢相南贬袁州后所作辞赋尤多,诸赋抒写身遭谴逐,览物兴怀之情,文辞优美,感情真切。开成元年(836)所作《大孤山赋》,欧阳修称许道:“赞皇文辞,甚可爱也。”(《集古录跋尾》卷九)其诗以五言见长,古体、律绝兼而有之,以五古为最多。五言诗大部分寄情于平泉山庄的树石景物,透露出李氏对家乡风物的深切眷念,就中可以窥见作者思想深处的仕隐矛盾。诸诗随物赋形,平淡清雅,王士祯以为“别集忆平泉五言诸诗,较白乐天、刘梦得不啻过之”(《池北偶谈》卷一七)。七言诗现存不多,但七律《谪岭南道中作》、七绝《登崖州城楼作》等,常为一些唐诗选本所采录。晚清李岳瑞论其诗以为“古体出入陶、谢,律体颉颃文房、子厚”(《李卫公传》)。其诗风格清新浑雅,自具特色。中晚唐文人词初兴,李德裕也有一些词作。南宋许《彦周诗话》录其《步虚词》二首,并给予很高评价。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李创《望江南》调,后来白居易等都用此调填过词。德裕此词虽亡佚不可见,但在当时则有创调之功。李德裕的文学思想与其诗文作品一样,颇有不同流俗的见解。《文章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一些文学观点。首先,他主张为文应明白切实,具有实用性,认为“琢刻藻绘,珍不足贵”,后世论者从为文角度推重其政治性应用文无不由此。其次,他又主张诗文应不拘形式,自然抒写,“意尽而止,成篇不拘于只偶也”。其诗赋平淡清雅,重在自然抒写性情,正是这种主张的体现。清代创性灵说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引此语,恰在于其论诗倡导自然抒写性情之意与李氏相符。最后,还提出诗文应当继承《诗》、《骚》传统,在前人的文意辞语基础之上注重意境的创新。此主张对后人在诗文中追求意境的创新很有启发。李德裕的作品,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姑臧集》五卷,《穷愁志》三卷,《杂赋》二卷。今传《会昌一品集》又名《李文饶文集》、《李卫公文集》,通行者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李氏另编有《次柳氏旧闻》一卷,所记源于柳芳高力士语,共十七条,皆为玄宗时事。此外,其《文武两朝献替记》、《会昌伐叛记》尚有残文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傅璇琮、周建国合撰《李德裕文集校笺》。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傅璇琮有《李德裕年谱》。

猜你喜欢

  • 丁元和

    【介绍】:自号“淘沙子”,五代时后蜀诗人。《十国春秋》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 崔枢

    【介绍】: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进士及第。贞元末为中书舍人,后历任太子侍读,礼部、刑部、吏部侍郎,终秘书监。《全唐诗》存诗2首。

  • 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11月出版,90万字。本书据明正德济南刊本《岑嘉州诗》排印,而参校诸本。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编年诗,共计355首;第二部分为未编年诗,计48首;第三部分为文及赋,计4篇

  • 题竹郎庙

    【介绍】:薛涛作。竹郎庙乃蜀地土人为纪念夜郎侯(以竹为姓)而建,在今四川荣县。诗写古木环抱竹郎庙,夕阳将沉而山峦更绿,更有江村竹笛悠扬传来,似含无限怀古之情。全诗写景寓情,语调渐缓而语意亦渐悲,意境浑

  • 浣纱女

    【介绍】:王昌龄作。浣纱女,唐乐府曲名。此诗赞美钱塘江女儿的美好。头两句用反诘的方式从正面表达对江上女儿的赞美。后两句援引历史故事对女儿进行赞美,同时给人留下借古讽今之想象的余地。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 避风台

    相传汉成帝妃赵飞燕身轻不胜风,成帝为筑七宝避风台。见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后常用为咏美人体态轻盈之典。贾至《赠薛瑶英》:“舞怯铢衣重,笑疑桃脸开。方知汉成帝,虚筑避风台。”

  • 泰钦

    【生卒】:?~974【介绍】:魏州(今河北大名)人。南唐时禅僧,人称法灯禅师。初住洪州双林院,后往金陵清凉院,为法眼宗创始者文益继承人。《景德传灯录》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13首。

  •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介绍】:宋之问作。据《唐诗纪事》卷三云: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又命上官婉儿评其优劣,宋诗因“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句,而获“犹陟健举”之评。斗奇争巧,以邀君宠,自须从气象落笔

  • 王绩诗注

    王国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4.3万字,为《唐诗小集》丛书之一种。本书以《全唐诗》为底本,参校明清各刻本。全书计收诗52首,残句5则。书后附录吕才《东皋子集》序、两《唐书·王绩传》。

  • 智闲

    【介绍】:唐代高僧。青州(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长庆至开成间,曾礼事沩山灵祐大师。后住邓州香严山,世称香严和尚。卒,谥袭灯大师。有《偈颂》一卷,二百余篇,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三》,已散佚。《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