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崤之战

崤之战

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一场战争。秦穆公早有向东扩张的企图,因晋国的阻挡而未能实现。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刚刚去世,晋襄公即位,尚未来得及举行丧葬,秦穆公即乘机派遣军队,由孟明视等三帅统领偷袭郑国。未达目的,遂灭掉附近的滑国而还。这时晋国已了解秦军动向,为挫败秦军向东扩张的企图,借口秦乘晋丧伐晋同姓为无理,联合姜戎在崤山(今河南渑池、洛宁一带)险阻地方设伏,截击回返的秦军。秦全军覆没,三帅都被晋俘获。这场战争,使秦东进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同时也为晋襄公继承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 伊阙之战

    战国时秦战败韩、魏联军的战役。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将公孙喜率军和魏军联合抗秦,秦左更(第十二级爵位)白起率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拔五城

  •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王安石等主持的政治改革。又称熙宁变法、熙宁新政。北宋中叶,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破产。外部又有辽、西夏勒索岁币和军事威胁,造成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积贫积弱局面日益严重,宋王朝统治危机加深。仁宗庆

  • 洋务运动

    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洋务”一词由“夷务”衍变而来, “夷夏之辩”遂变为华洋对称之词。“洋务运动”之名,史乘不见著录,不知谁代所首创,而约定俗成, 沿用已久。洋务运动是指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

  • 大理院

    清末官署名。清沿前制设大理寺,为平反刑狱的机关,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进行改革官制时改称大理院,在职权上亦有所变更,除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外,并为最高级的审判机关。主

  • 广州外人委员会

    一称“联军委员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在广州实行军事统治的殖民机构。1857年12月(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为建立殖民统治,在巡抚衙门内设置一个权力广泛的外人委员会。委员会由英

  • 赤眉起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王莽代汉以后,企图通过复古改制缓和阶级矛盾,也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使广大农民生活更加苦难。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玡(治今山东诸城

  • 马江之战

    见“马尾海战”。

  • 新朝

    朝代名。亦称新莽。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外戚王莽为新都侯。后王莽执秉汉政。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即以新为国号。开国时,承西汉版图,东、南至于海,西到巴尔喀什湖、葱岭一带,西南

  • 镇守使

    官名。北洋军阀政府设置于省内各重要地区,负责绥靖地方责任。镇守使由大总统委任,一般多由师长、混成旅长、旅长兼充,有些地方设有副职,称镇守副使。某些特别地区的镇守使职权编制与一般的不同,不但维持地方秩序

  • 迁都北京

    明成祖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把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结合起来,决定从南京迁都北平(今北京)。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起,明朝政府对元大都进行大规模改建,征集了全国优秀工匠和百万民工,建造皇城、皇宫。布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