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柳条边

柳条边

清初在今辽、吉两省,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称柳墙。清入关后,把东北视为祖居圣地,列为禁区。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是满族“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其最早的根据地。清初,关内斗争形势复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清朝在关内的统治未稳,这使他们认为有必要保护好这块根据地。因此把这里划为特别行政区,称为“内地”或“本部”,严禁其他各族,尤其是汉人入内,更不许在这里垦耕和放牧。为此,作为该特别行政区分界的特殊标志,修筑了一条柳条篱笆,名为“柳条边”。用土堆成宽三尺、高三尺的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根,各柳条间再用绳索连结横条柳枝。柳条边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北到开原附近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此段从顺治初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完成,长一千九百五十余里,称为“老边”。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到二十年,又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北法特),称为“新边”。在柳条边上,设有二十一个关卡(即“边门”),盘查过往行人,凡进出边门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出入,否则以私入“禁地”论罪。威远堡附近的一段,是盛京(今辽宁沈阳)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两个地区的分界处。老边和新边连成的西边一线,构成了内蒙古跟盛京、宁古塔相互间的分界。随着各族人民反封建斗争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到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时期,柳条边已形同虚设。

猜你喜欢

  • 汉平闽越

    战国时,楚灭越,越人分散,其进入今福建境内的一支,与原七闽土著相结合,形成闽越。秦击败闽越人、设闽中郡。秦末农民战争中,闽越首领无诸等参加反秦战争,后又佐汉灭楚。汉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

  • 天津都统衙门

    见“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

  • 举主连坐法

    明代关于荐官不当,惩办举主的一项规定。明代选官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此外还有荐举。荐举之法主要实行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明初,进士、监生及被荐者,参错互用。如荐举不当,荐举者连坐,滥于荐举者,依法治罪

  • 燕国

    古国名。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本作匽、郾。姬姓。或称北燕。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召公留宗周辅相成王,其长子就封为第一代燕侯。都蓟(今北京市西南)。燕为周北方重要屏藩,但因长期独处北

  • 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高级官僚机构。据说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建立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初改为相国,西汉末年又改称大司徒。太尉为全国

  •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传说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互相谦让,不受君位,被视为贤人。后听说周文王尊重贤才,相随投奔到周。周武王伐商,二人认为周以臣犯君,不义,乃于周武王军前叩马而谏,未被采纳。武王

  • 陕西光复

    陕西是北方地区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同盟会员井勿幕等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返回陕西开展革命活动,次年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以新军和会党为主要联络对象。陕西哥老会势力很大,在新军中

  • 芒砀起义

    秦末刘邦发动的反秦起义。刘邦原为沛县(今江苏沛县)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刘邦押送刑徒去骊山(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服役。不少刑徒中途逃跑。刘邦害怕无法交差,行至丰县(今江苏

  • 西六师

    西周王朝驻屯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沣水以东)附近地区的军队。《诗经·大雅·常武》有“太师皇父,整我六师”句,西周青铜器《小克鼎》、《禹鼎》等铭文有“西六自”,自即师字。关于周代军队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参见

  • 阿古柏殖民政权

    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依靠英俄的支持在新疆建立的反动殖民政权。1864年(同治三年)爆发的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被民族、宗教上层引入歧途,形成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是年夏季,割据喀什噶尔的柯尔克孜族人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