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经今古文之争

经今古文之争

儒家学派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佚。汉初,除挟书之律,搜求古代典籍,儒家经典逐渐齐全。人们将凭记忆背诵,靠师徒口耳传授下来的五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作为教本,称为今文经,把从民间或孔壁挖掘搜集的,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书写的儒家经典, 称为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记录文字,读法不同,而且各有师承,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把儒家经典看作是政治课本,穿凿附会,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在治经过程中,夹杂谶纬迷信成份,把经学阴阳五行化。古文经学派把六经看作是古代历史资料,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举大义,不为章句之学,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之说。西汉时,今文经学派兴旺发达,立有五经十四博士,占据统治地位。古文经学派流传于民间,不得列入学官。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左传》、《毛诗》等列于学官,遭到今文经派博士和执政大臣的反对。汉平帝时,王莽为托古改制的需要,一度将《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列于学官。汉光武帝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仍在民间知识分子中传播。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辈出,相形之下,今文经学虽得统治者扶植,但由于烦琐、妖妄,而逐渐衰落。东汉末年,郑玄博通古、今文经,以古文经为宗,杂揉今文、古文经学,遍注群经,使经今古文之争暂告平息。古文经学派在魏晋、隋唐时影响较大,宋明时衰落。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派方法,在古籍整理、语言文字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今文经学派自东汉衰落后,至清末再次复兴,主张变法,托古改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才逐渐消声匿迹。

猜你喜欢

  • 二李起兵

    宋初原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起兵反宋事件。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后,原后周一些藩镇节度使心怀异志,密谋起兵反抗。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久据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连结北汉,起兵于泽州(今山西晋

  • 求贤令

    曹操选官用人的诏令之一。曹操统一了北方,为加强统治力量,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颁布了“求贤令”。令文说: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之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天下的呢?他们所遇到的

  • 迁都之议

    李渊迫于突厥袭扰,商议迁都之事。隋朝末年,东突厥势力日益强大。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曾对突厥称臣求援,借其势灭隋兴唐。唐朝建立之后,突厥贵族恃其有功,对唐廷极为傲慢,不但索财取宝,还不断进扰内地,直接威胁

  • 口钱

    汉代的一种人口税。民年七岁至十四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出口钱二十,为敬奉皇帝之用。汉武帝改为三岁起征,并增至二十三钱。汉元帝时复为七岁起征。

  • 北柩密院

    辽北面朝官机构之一。以其牙帐在大内帐殿之北,亦称北衙、北院。掌兵机、武臣铨选及群牧之事。凡契丹兵马皆隶属之。有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签书北枢密院事等官。多以宗室、后族充任。

  • 白朗起义

    北洋军阀袁世凯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白朗,字明心,河南省宝丰县大刘村人。由于当地封建剥削沉重,又经常闹灾歉收,农民生活困苦,不断发生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1911年10月白朗在宝丰一带领导

  •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五霸,一作五伯,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 大元通宝

    元代铜钱名。参见“至大通宝”。

  • 介休之战

    唐军与宋金刚军进行的一次战役。李渊太原起兵,进军关中之时,留第四子李元吉镇守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贵族,攻破太原,并长驱南下直到晋南。李渊派李世民率军反击,以收复故地。武德三年

  • 隋灭后梁

    后梁是南北朝时期肖氏建立的政权,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据有江陵附近数县,为西魏、北周附庸。其国虽弱小,但控长江中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隋朝建立后,杨坚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全国。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