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中山
战国初期魏文侯灭中山国的历史事件。春秋时,中山国名鲜虞,都城在今河北正定东北四十里新城铺,是白狄的一支所建立的古老国家。春秋时的鲜虞为中等国家,虽多次遭到晋国进攻,然除其属国肥(今河北藁城西南七里)与鼓(今河北晋县)先后被晋国攻灭外,其本身一直未被晋国所得。战国时,鲜虞称中山。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 “中山武公初立”,都于顾(今河北定州)。魏文侯灭中山之事,见于《史记·赵世家》:赵烈侯元年(公元前408年), “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时当魏文侯三十八年。
战国初期魏文侯灭中山国的历史事件。春秋时,中山国名鲜虞,都城在今河北正定东北四十里新城铺,是白狄的一支所建立的古老国家。春秋时的鲜虞为中等国家,虽多次遭到晋国进攻,然除其属国肥(今河北藁城西南七里)与鼓(今河北晋县)先后被晋国攻灭外,其本身一直未被晋国所得。战国时,鲜虞称中山。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 “中山武公初立”,都于顾(今河北定州)。魏文侯灭中山之事,见于《史记·赵世家》:赵烈侯元年(公元前408年), “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时当魏文侯三十八年。
回纥人是古代丁零人的后裔,西汉时丁零人居住在匈奴北部,受匈奴统治。南北朝时称高车,亦称铁勒或疏勒。回纥为铁勒之一部,居于今蒙古色楞格河流域一带。是一游牧部落。隋末唐初,回纥渐强,不满于突厥的奴役,与仆
参见“围魏救赵”。
辽朝于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之外的契丹族部落与非契丹族部落中所设置的四十九个较小的部族。各小部族均按规定设司徒府,有司徒、司空等官。其下又设节度使司、详稳司以及节度使、令稳等机构与官职,以施行部族制控制。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封于周武王克商后,开国君为周武王弟叔度。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叔度因参加武庚叛乱,被周公放逐,其子蔡仲(名胡)复封于此。春秋时蔡为小国,常追随于楚。蔡灵侯时为楚所灭。三年后
清军入关之初鲁西曹州榆园人民的反抗斗争。首领有任七、张七等。农民军以濮州、范县为根据地,活动于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凡数百里,众号百万。利用榆林作掩护,并掘地道,不时出入,屡败官军。顺治五年(公
为准备彻底解决噶尔丹叛乱和进一步加强对内外蒙古、特别是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清政府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五月,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多伦会盟”。康熙帝答应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同意在喀尔喀蒙古三部
明初山东农民起义。洪武末年以来,青州(今山东益都)接连灾荒。“靖难之役”中,山东又是主要战场。永乐时,为修建皇宫、开凿会通河,对蒙古用兵时运送粮饷,从山东征派数十万民夫。农民深受苦难。永乐十八年(公元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群儒奉命会集于白虎观,详讨经义。朝廷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汉章帝称制临决,制成定论,称《白虎议奏》 (后亡佚)。又命史臣班固汇集讨论结果, 编撰成《
元中期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江西赣州人。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元仁宗采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之议,在江南地区经理田粮。政府官吏乘机虚张顷亩,冒括田租,敲榨百姓。仅江西信丰一县即拆毁民宅九百处,且
见“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