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录

七录

十二卷。南北朝阮孝绪撰。阮孝绪(479-536),字士宗,谥文贞处士,河南尉氏人,著名目录学家。童年时过继给有万贯家财的叔父,不爱金钱而爱读书。屏居一室,苦攻坟典,谢绝交往,远离仕途。13岁通晓五经,25岁已具备了丰富的目录学知识,对遗文隐记,犹好搜集、收藏;同时博采宋、齐以来,王公缙绅之馆,总集众家,撰成《七录》。该录分内、外篇,内篇五录,即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每录之下又分不同类目,经典录分易、尚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类;记传录分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子兵录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家;文集录分楚辞、别集、总集、杂文;术技录分天文、谶纬、历算、五行、卜筮、杂占、刑法、医经、经方、杂艺。外篇二录,即佛法录和仙道录。佛法录又分戒律、禅定、智慧、疑似、论记;仙道录分经戒、服饵、房中、符图。共计收录图书五十五类,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卷。阮孝绪根据以往私人藏书家的目录和流传的官家藏书目录,进行研究、比较,然后编目著录,开研究往昔目录之端,摆脱了单纯收录藏书的局限,较官藏书目更加完备。《七录》总括群书四万余卷,通过提要介绍作者事迹和图书流传等情况。立类采用七分法,专立纪传录,使史书摆脱从属地位,独立成类,类下并列十二子目,加以细分,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当时全国综合性系统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早佚,其序文收于《广弘明集》卷三中。“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中有清王仁俊辑本一卷。

猜你喜欢

  • 临安集

    六卷。明钱宰(1299-1394)撰。钱宰,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至正间进士,因亲老不赴公车,教授于乡。明初征修《礼乐书》,洪武六年(1373)授国子助教,以赋《早朝诗》忤旨,遣归

  • 汉阳县志

    三十二卷,附续志一卷。清刘嗣孔修,刘湘煃纂。刘嗣孔,字宗儒,陕西绥德县人,举人,官汉阳知县。按汉阳县,历千百年,迄无专志可考。《文渊阁书目》载: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以前汉阳县志一册,不著撰者姓氏

  •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

  • 春秋穀梁传章句

    一卷。汉尹更始撰。清马国翰辑。尹更始字翁君,西汉汝南郡邵陵(今河南郾城东)人,著名经学家。《春秋穀梁传》由鲁申公传于瑕丘江公,后经过几代传授至蔡千秋。汉宣帝即位,访求能通《穀梁传》的学者,都不如蔡千秋

  • 午风堂诗集

    六卷。清邹炳泰(1741-1820)撰。炳泰字仲文,号晓屏,江苏无锡人。乾隆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遇事持正,人不敢于以私。嘉庆间兼顺天府尹。林清变起,未能先事觉察,降中允。至仕归

  • 鸳湖求旧录

    四卷。清朱福清(生卒年未详)编辑。福清字仙槎,浙江嘉兴人。鸳湖即鸳鸯湖省称,在嘉兴南部。福清祖茂曙曾著《两京求旧录》,已佚。该书记道光、咸丰之后人事,以嘉兴、秀水二具为限,本籍他徙者,他籍侨寓者,亦收

  • 古本大学解

    二卷。清刘醇骥撰。醇骥字千里,广济(今湖北广济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用《大学》古本,不分经传。首列《大学考》,次列《礼记》中《大学》古本,再次列《大学解》。本书辨明二程、朱熹、王柏、董槐等人

  • 学脉正编

    五卷。明李公柱(生卒年不详)撰。李公柱初名李松,字子乔,嘉善(今属浙江)人。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官至歙县知县。此书取薛瑄、胡居仁、顾宪成、钱一本、高攀龙五人的语录,汇辑成帙。每人各为一卷,末

  • 长沙府志

    五十卷首一卷。清吕肃高修,张雄图、王文清纂。吕肃高字南村,河南新安县人,举人,曾任长沙知府。张雄图字励山,河南洛阳人,举人,时为名士。王文清字九溪,湖南宁乡人,曾任宗人府主事、三礼馆律吕馆纂修,经史馆

  • 孟子附记

    二卷。清翁方纲(详见《论语附记》)撰。《孟子附记》为方纲所撰诸经附记之一,大旨尊朱熹处多,订朱熹处少;征引他说多,独出心裁者少;所作论断,多在语脉文势之间,很少涉及义理考据。“附记”除订正朱子说偶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