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经义纲

七经义纲

① 一卷。题樊深(生卒年不详)撰。王谟(详见《圣证论》条)辑。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今属山西省安泽县东南)人,后周著名的经学家。据《北史·樊深传》记载:“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累迁中散大夫。”孝武西迁,深父叔并遇害,因易姓名,游学汾晋间,习天文历算之术。宇文泰平河东,置学东馆,以深为博士,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氏。武帝迁县伯中大夫,加封开封府异同三司,致仕归,朝廷有疑义,常召问。《传》载,“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仓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背而讥之曰:‘樊深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传》“载,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又撰《七经异同》三卷。而《隋书志》载,樊文深撰《七经义纲》二十九卷、《七经论》三卷、《质疑》五卷、又有《五经大义》十卷。《唐志》载《义纲》、《质疑》二书,而作《七经义纲略论》三十卷。书名卷数,都与《隋志》有异,是否《略论》别为一卷,不得而知。据《北史》“文深”是字而非名。隋唐志俱题“文深”,又据《御览》引作“樊文渊”,可知是避唐讳而改。这书罕见他书征引。从《经义考》摘得三条,王谟谓“孔子称天子之德”条,《类聚》引作《帝王世纪》,而非《义纲》。然也不知是否《类聚》误引。王谟于《经义考》外,无所增辑。收入《汉魏遗书抄》。② 一卷。樊深(详见王谟辑《七经义纲》条)撰。马国翰(详见《五经通义》条)辑。据隋唐二志俱题作“樊文深”,此作“樊深”,大概是据《北史·樊深传》。马国翰称《深子义纲》,与书名正同。据《北史·樊深传》末尾有“子义纲”,推测樊深,或书成而子适生,因以其书命之;抑以子之名命书,寓以经遗子之意。马国翰所辑仍不外是《经义考》三条,“其伯也执殳”条,增引“格论”二字;“孔子称天子之德”条,不引《类聚》而引《初学记》,可知马国翰足信《经义考》。此“三条”并增引余萧客之说。合列为一卷。此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猜你喜欢

  • 焦尾阁遗稿

    一卷。清卢德仪撰。卢德仪(1820-1865),浙江黄岩人,举人卢埚元孙女,卢肃炡之女,王维龄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光绪六年(1875)刊本。由其子太常寺卿王彦威搜辑而成,书前有张文虎所撰写的传记,孙

  • 东坡书传

    十三卷。宋苏轼(详见《东坡易传》)撰。该书《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作十三卷,库书为二十卷,数目不合,《总目》著录有误(说见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东坡书传》又称《东坡先生书传

  • 四书心解

    不分卷。清王吉相撰。王吉相字天如,邠州(今陕西邠县)人。吉相曾问业于李中孚,潜心于性命之学。是书大概系其家居养病时所作。自序谓“心解者何?解心也。治心而不解心,恐讲习讨论之总无当于心”。其书自抒心得,

  • 归安县志

    五十二卷,首一卷。清李昱修,陆心源纂,陆心源详见《同治湖州府志》条目。《归安县志》光绪七年(1881)刻本,卷首为县境图。卷一至卷十三舆地略。卷十四至卷十九经政略。卷二十至卷二十三艺文略。卷二十四至卷

  • 禹贡易解

    不分卷。清郑大邦撰。郑大邦字水仙,江西玉山人,清中叶以后人,生卒年不详。本书为郑大邦教授乡里时所著,为使学童容易理解,对于山水地名,均一概简略地注曰:“今某省某府”。但本书作于嘉庆二十二年,重校于道光

  • 存学编

    四卷。清初颜元(1635-1704)撰。作者小注见《存性编》。此书是作者儒学论著《四存编》之二,全书论述中心意思是孔周等圣贤的学说之所以有别于“异端”,是因为它事事注重实用的学说,与空谈“心性命理”之

  • 孟子微

    八卷。康有为(详见《中庸注》)撰。首有自序。总论第一,性命第二,心身第三,仁义第四,礼智第五,孝悌第六,仁不仁第七,王霸第八,仁政第九,同民第十,政制第十一,外交第十二,战第十三,贵耻第十四,师友第十

  • 绿野斋文集

    六卷。附《太湖诗草》一卷。清刘鸿翱(生卒不详)撰。刘鸿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字次白,嘉庆进士,累官至福建巡抚。生卒年失考。是集凡六卷,收议论文、记事、公文告示等各若干。其论文高简中寓恣肆,造

  • 失名古类书残卷

    五卷。无撰者姓名,亦无书的题目。其中某些子目还可以看出。甲卷存二百零二行,子目有谦卑、推让、家诫三部。乙卷存六十二行,其子目有人物、达节两部。丙卷存四十五行,其子目有贞烈部。丁卷存十五行,无子目,但所

  • 黄漳浦集

    五十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字螭若,又字细尊,号石斋。天启进士,授编修。崇祯时任右中允,被谪。南明时任礼部尚书。南京破,从唐王,于衢州拜武英殿大学士。婺源之战为清兵所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