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经略
四卷。明潘季驯撰。作者生卒年代及事迹见前《潘司空奏疏》条。万历初年,黄河在高家堰决口,淮、扬、高宝之地全部被淹。潘季驯建议筑堤防,疏淤塞,论水势之强弱,复黄河之故道,条上六事,受到朝廷的肯定。《两河经略》所载即为当时他相度南北两河的奏疏,其中规度形势,利弊分明,足以见当时治理黄淮施工之次第。书前有图,末附书一通。《两河经略》又名《宸断大工录》,与潘季驯晚年所作《河防一览》都是他27年治河经验的总结,有裨实用,可与舆图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本。
四卷。明潘季驯撰。作者生卒年代及事迹见前《潘司空奏疏》条。万历初年,黄河在高家堰决口,淮、扬、高宝之地全部被淹。潘季驯建议筑堤防,疏淤塞,论水势之强弱,复黄河之故道,条上六事,受到朝廷的肯定。《两河经略》所载即为当时他相度南北两河的奏疏,其中规度形势,利弊分明,足以见当时治理黄淮施工之次第。书前有图,末附书一通。《两河经略》又名《宸断大工录》,与潘季驯晚年所作《河防一览》都是他27年治河经验的总结,有裨实用,可与舆图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本。
一卷,附《哀挽诗》。清单茞楼(1786-1810)撰。茞楼字纫香,东莱(今属山东掖县)人,王玮庆之妻。茞楼为高密望族,祖上皆在朝为官。茞楼随父任内,幼习唐宋诗词,能辨四声,且识其趣,父母钟爱。年二十与
三十卷。即《唐六典》,日本近卫本、广池本均作此名,三秦出版社据广池本于1991年出版影印本。
三卷。清张惠言撰。张氏谓:“九家或云即淮南九师,或云荀爽集古易家凡是,皆非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著录有《荀爽九家集注》十卷,因荀爽为主,故称荀九家,张氏以为荀氏九家即六朝人说荀易者,凡九家。学者
四卷。清代朱搴撰。朱搴字良一,黄陂(今湖北中部)人。此书成于1697年。全书宗旨在于宣扬程朱一派理学,抨击陆王学说。第一卷为“圣贤前编”,即编载孔子及孟子的事迹和后人的评论;第二卷为“伊洛渊源录”、第
八卷。明邹德溥撰。德溥字汝光,江西安福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事迹附见《明史·儒林传》其祖父邹守益传。该书用注疏本,其说多主义理,也兼言象。《系辞》以下解释甚略。《自序》说“就
二卷。清代李详(生卒年不详)撰。李详字慎言,一字审言,号后百药生,又号愧生,兴化(江苏中部)人,官至江楚编译局分纂。此书主要内容是记载清代儒家学者的轶事及其著述的概况、文章注释、义理是非等,并附有作者
六卷。清凌扬藻撰。凌扬藻,字誉钊,广东番禺(今广东番禺)人。是书首辨书名,言唐人统称四库书为四书,四书之合始于无垢张氏,而朱子所注《大学》、《中庸》则曰《章句》、《或问》,《论语》、《孟子》则曰集注,
十一卷。明洪武初奉敕撰。据《千顷堂书目云:“太祖尝命礼部尚书陶凯(生卒年不详)等采录汉、唐以下藩王善恶以为鉴戒。编辑未竟,复诏秦王傅文原吉、翰林编修王僎、国子博士李叔元、助教朱复,录事蒋子杰等续修之。
十九卷。明杨一清(1454-1530)撰。杨一清,字应宁,安宁(今属云南)人,徒居丹徒(今属江苏)。8岁以奇童荐入翰林,成化八年(1472)即为进士,后累官至兵部、吏部尚书,入内阁,谥文襄。著有《石淙
三卷。旧题黄石公撰。黄石公事迹具《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述云:秦灭六国后,故韩相后人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于博浪沙行刺始皇帝,未成。遂更名姓,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在圯(桥)上遇一褐衣老父,以为良“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