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疑义

仪礼疑义

四十八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吴氏撰有《三礼疑义》,此书即第二部。书本五十卷,今缺三十八、三十九两卷。体例与《周礼疑义》同。书首有雍正乙卯(1735)自序。是书辨驳郑注贾疏,有得有失。其驳郑得者,如《士冠》下引特牲注以明书卦是卦者,非筮人,引《说文》及《释名》以明爵弁与冕异,与皮弁同,非冕之次。其驳郑而失者,如《士冠》下谓“素裳说不知何据”,其实《石渠论》戴德云:“朝服布上素下”,为郑说所本。其郑误而吴氏仍未得者,如《士昏》注谓“自以车送”固然偏失,吴氏谓“壻车,妇车并夫家所共”亦非其实,应该兼言迎车、送车。其驳贾疏而得者,如《士冠》下谓“旧俗非先王旧法,非夏殷”,《士昏》下谓宾者欲厚之,犹乡大夫以礼礼宾之意,非上下之辞”,颇得经义。其驳贾而不足服者,如《燕礼》疏“大乐正不当天子司乐”固然非是,然吴氏谓“诸侯无大司乐”之说亦无据。其贾误而吴氏仍误者,如《聘礼》下谓“讶传公命,即掌讶,非即上节之大夫士”,而经文又云“又见之以其挚,复见之以其挚“复”与“又”明是承上之辞,吴氏仍失之。其贾误而吴氏未得者,如《士虞》疏“朔月荐新有黍稷,向吉未有爨不合经义,而吴氏谓“祖奠既有黍稷,断无无饎爨之理”,其实朔奠木无黍稷”,黄氏《丧祭适故》辨析甚详。是书虽然误失不少,然胡培翚《仪礼正义》多有征引,可见是书颇有可观之处。有诒经堂《续经解》本。

猜你喜欢

  • 虞氏易言

    二卷。清张惠言撰。惠言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其博学善思,为易学大家,著有《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事》二卷、《虞氏易候》一卷、《周易郑荀义》三

  • 监利县志

    ①十一卷,首一卷,清潘世标纂。潘世标,字翰苑,恩贡,官四川资中县知县。监利县志,唐宋以前无闻,县志创修于明正统间邑人斐文僖。文僖以文章气节闻名,超识卓见,惜其书不传。历百余年,至万历二年(1574)邑

  • 四书述要

    十卷。清杨玉绪撰。玉绪字诞斯,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是书首有玉绪自序,略谓“于当代诸贤著说,随见随录,散者聚,迂者切,晦者显,疑者决,约而能该,脉络接续,故曰述要。”是书分上下截,下截全列经注,上

  • 沈归愚自订年谱

    一卷。清沈德潜(1673-1769)撰。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清代著名诗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年97卒,谥为文悫,有《沈归愚诗文全集》等书。此谱为

  • 今文尚书考证

    三十卷。清皮锡瑞(1850-1908年)撰。皮锡瑞字鹿门,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末经学家,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治经宗西汉传《今文尚书》的伏生,署所居为“师伏堂”,人称师伏先生。主要著作

  • 春秋列国诸臣传

    原五十一卷,今本三十卷。宋王当撰。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自幼好学,举进士不第,元祐中,以苏辙荐,任龙游县尉。蔡京知成都,举为学官,不就。及京为相,不复出仕。卒年72岁。精《易

  • 民国新修合州县志

    八十三卷,民国郑贤书等修,张森楷等纂。张森楷,字式卿,邑人,举人,毕生劬学,以史学自鸣。所著有《左史长义较》一卷,《史记新校注》一百三十卷,《三国志音注》二十卷,《二十四史校勘记》三百二十卷,《通史人

  • 省庵法师语录

    二卷。清释宝贤(?-1729)编。宝贤为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门,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省庵法师”即是指释宝贤。宝贤少年甘蔬食,厌酒肉。后接触佛经,感念心净。梦观阿育王塔,发下供养

  • 易象数钩深图

    三卷。清张文炳撰。张文炳字明德,绛州人。康熙中以实录馆供事议叙,授高唐州州判,终于泗州知州。近代胥吏能著书的,只有张文炳和泰安的聂鈫。该编称以成氏《五经讲义》为蓝本而作,没有著其名。通志堂所刻的经解都

  • 文则

    二卷。宋陈骙(1128-1203)撰。陈骙生平详见《南宋馆阁录》辞目。据《太平御览》引挚虞《文章流别论》称:“文章句法,推本六经,兹其权舆也。”刘知几《史通》特出《摸拟》一篇,于貌同心异、貌异心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