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论

二十卷。宋郭雍(1095?-1187)撰。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作者早年业儒学,后潜心医学,另著有《郭氏传家易说》。此书为作者研究伤寒学成果,又名《仲景伤寒补亡论》。原书分七十余门一千五百余条,宋时刊本毁于兵火,遂失其第十六卷并后附方药五卷。今存清道光刊本内容为:卷一列伤寒名例十问,叙论五问,治法大要九问,脉法、刺法六问,仲景元化五问;卷二至卷三论仲景辨脉、平脉法;卷四至卷七为内经统论及伤寒六经证治;卷八至卷十二分叙汗、吐、下、温、灸、刺、水、火之法;卷十三至卷十五论两感等证;卷十六缺;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痉、湿、暍等证;卷十九至卷二十为妇、儿诸证。作者研究《伤寒论》,认为该书已有残缺,故常取《素问》、《灵枢》、《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为参证,并折中宋代伤寒名家朱肱、庞安时、常器之三家之说,以补仲景原书阙略。常氏之书未能传世,而散见于郭雍此书,尤足珍贵。作者精研伤寒,多于平凡细微处显其灼见。如对太阳病有汗无汗二症研究,一般均以表虚表实言之,而郭氏则详论其理,为伤寒学创立了“卫气不共荣气和谐”的理论,足以开后人之茅塞。再如对厥病认识,郭雍首先强调要正确识其病、辨其证、究其因。他认为:“厥者,逆也。凡逆皆为厥。”而伤寒之厥,乃毒气并于阴经或阳经所致,与阴阳正气偏胜而厥者不同。其次,他引《素问》之说,提出寒厥手足冷,而热厥手足烫的创见,纠正了历来医家多以为厥证手足皆冷,而忽略《素问》热厥理论的偏执,丰富发展了仲景伤寒学说。书中将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混杂,为其不足之处。此书对研究伤寒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明万历二年(1574)刘氏刊本,清道光中刊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陆子

    一卷。原题晋陆云(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陆云,字士龙,吴人,官至清河太守,《晋书》有传。撰有《陆云集》三百四十九篇,《新书》十篇(即隋唐志所著录的《陆子》十卷)。陆云所撰诸书久已亡佚。清马国翰从

  • 古文尚书辨惑

    十八卷,附《释难》二卷,《析疑》一卷,《商是》一卷。清洪良品撰。洪良品字右臣,湖北黄冈人,同治七年进士,官至给事中。自从清初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之后,继之而为东晋时晚出的《古文尚书》辨护的清代学者

  • 嵇康圣贤高士传

    一卷。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载:《圣贤高士传赞》三卷,嵇康撰,周续之注。《晋书·稽康传》载: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宋书·周续之传》载: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

  • 初续献县志

    四卷。清李昌祺纂辑。李昌祺,云南昆明人,咸丰进士,曾任献县知县。咸丰五年(1855)李昌祺任献县知县后,锐意续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所修旧志。又以旧志颇为完善,不敢轻易变更,因将其所续自成一书。其

  • 问学录

    四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此书中心是力辟王守仁学说及与赞同王学之士进行论辨,以尊奉程朱理学。全书直接驳辨王学之处较少,多数是与近代调停朱、陆二派争论者、攻击王学不尽力者进行驳辨。但有些

  • 破山禅师语录

    二十卷。明代释海明(生卒年不详)撰。海明,俗姓蹇,字破山,人称万峰老人。原籍渝城后迁徙大竹(今四川省大足县)人。据《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五十七记载:他“生含聪睿,质挺奇标”。十九岁在大持庵依融光尊宿为师

  • 生斋读易日识

    六卷。清方坰撰。坰字子春,平湖(今浙江嘉兴)人,嘉庆举人,官至武义训导。其一生研求理学,以程朱为本,著有《生斋文集》。此《生斋读易日识》凡六卷,内容仅及《无妄》,盖未竟之作。其说易皆以易辞证反身克己之

  • 蜀刻本

    八种,十七卷。佚名编。此丛书不知编者,也不著书名,所收清张琦《战国策释地》二卷,见于《宛邻书屋丛书》;唐罗隐《两司书》二卷,见于《拜经楼丛书》;清邵晋涵《南江札记》四卷,已有刊本流传。唯清王筠所著《毛

  • 读商君书札记

    一卷。清陶鸿庆(生卒年不详)撰。《读商君书杂记》是陶鸿庆《读诸子札记》中的第十三种书。在该书中陶鸿庆纠正了《商子》一书中的一些错误,看法独到可信。但有时也转引一些他人论述,往往陷于一己之见。《续四库全

  • 旗军志

    一卷。清金德纯撰。金德纯,字素公,辽阳人,隶汉军正红旗。清代旗军之制,创立于清太宗征服朝鲜以后,先是设立满洲八旗,以后又扩充为蒙古汉军八旗。是书于此叙述较为简略,可与《清史稿》中《兵志》互为参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