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南华真经新传

南华真经新传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猜你喜欢

  • 大唐内典录

    十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发律合注戒本》辞条。《大唐内典录》一书,简称《内典录》。“内典”一词是佛教自己对其典籍的称呼。该录是道宣于麟德元年(664)在西明寺所撰。录自东汉至唐初译者二

  • 南雄府志

    十九卷,清梁弘勋等修,胡定纂。梁弘勋,陕西长安人,袭祖功三等男,乾隆十五年(1750)任南雄知府。胡定,南雄人,郡中给谏。旧志自宋嘉定十三年(1220)创修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度续修,此后知

  •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

    一卷。清汤球辑。《隋书·经籍志》载:“《三十国春秋》三十一卷,梁湘东世子萧方等撰。”萧方等(528-549),字实相,湘东萧绎(元帝)长子。因母徐妃失宠,为父所恶,曾参予讨伐侯景叛军,后率军南讨河东王

  • 驴背集

    四卷。清胡思敬(见《退庐诗集》)撰。。此编均七言绝句。每首附注时事,颇多轶闻,足备史乘之采择。如卷四纪孝钦后为群小所挟,欲久居西安,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合疏力谏云:“一丸安可塞函关,杜宇声声唤帝还。

  • 声说

    二卷。清时庸劢撰。事迹见“声谱”。时氏既撰《声谱》,遂集许书形声之误者,凡三百七十七字,成《声说》二卷。其所立说,不专主许氏,必遍考诸家,并参诸古文字,反复审核,谨慎求其是而后已。所论虽或有失,就其大

  • 医书纂要

    见《丹溪纂要》。

  • 攻媿集

    一百一十二卷。宋楼钥(1137-1213)撰。楼钥,字大防,自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调温州教授。光宗时,提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后为翰林学士。历同知枢密院,

  • 苏平仲集

    十六卷。明苏伯衡(约1338-?)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

  • 四如讲稿

    六卷。宋黄仲元(生卒年不详)撰。仲元字善甫,号四如,莆田(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主簿不就。宋亡,更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教授乡里以终,除此书外,还著有《经史辨疑》。《四如讲

  • 百家论钞

    十二卷。明王思任(1575-1646)编。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遂东。山阴(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江西九江道按察使佥事。此书所取皆明代议论之文。前有思任自序曰:“宋不如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