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清王筠撰。参见《说文句读》。是书系校正钮树玉《说文新附考》之作。依钮氏原刻,逐叶逐行加以校正,或为之助证,或为之驳正,或为之校其字句之讹脱。《续修四库提要》云:“其于钮氏原书增补、订正、校雠,盖
七卷。明张元忭(1538-1588)撰。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浙江绍兴山阴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卒谥文恭。著有《绍兴府志》等。是集为张元忭诗文别集。凡七卷,其中文六卷、诗-卷。卷
十七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李光坡生平详见《周礼述注》。《仪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体例与《周礼述注》同,取郑玄《仪礼注》、贾公彦《仪礼疏》,总合大义,删繁举要,节取其言,并间取研
三卷。《附录》一卷。元陈孚(1240-1303)撰。孚字刚中。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历官台州路总管府治中、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中《观光稿》一卷,为至元中署上察书院山长时作;《交州稿》一卷,为至
三卷。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万历十七年以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二十三年(1595)大学士陈于陛议修国史,荐焦竑专领其事,仅成《经籍志
六卷。张必刚撰。张必刚,见《奥衍新书》条。此书不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国丛书综录》,《贩书偶记》时令类称“乾隆六年(1741)金陵怀德堂精刊”。
三卷。元岑安卿(1286-1355)撰。安卿字静能。余姚(今属浙江)人。所居近栲栳峰,故自号栲栳山人。终身贫困,然志行高洁。此集为安卿邑人宋禧编辑。禧初名元禧。明洪武间应召修《元史》,为安卿题像,叙其
一卷、附《疑龙经》一卷、《葬法倒杖》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生卒年不详)撰。杨筠松,又名杨益,传说宝州(今属陕西省)人,掌灵台地理,官至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入关,窃禁宫“玉函秘术”而逃,后往来于处州,
十六卷。清王概、于殿琰纂修。王概,字成木,号约祁,山东诸城人,岁贡生,官至广东布政使。于殿琰,乾隆二十二年高州知府。旧志创修于明宣德五年(1430)郡守富敬,至雍正间三度续修。乾隆间王概任高廉巡道兼摄
一卷。清代向达(生卒年不详)撰。作者重游摄山,观察审视尤甚,发现前作《摄山佛教石刻小记》遗漏之处很多,故作补记,以详前作。《摄山佛教石刻补记》一书,分论千佛严,以及摄山舍利塔的种种问题。于千佛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