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三卷。元陈致虚(1290——?)撰。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全真道士。天历二年己巳(1329)陈致虚四十岁从赵友钦学道。撰有《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列仙志》、《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及《悟真篇注》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简称《周易参同契注》。宋代道学者研究神仙炼养之术,修丹运火之理,多以《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等为理论依据。陈致虚认为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或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他作《醒眼诗》说:“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由此可知其对魏伯阳之书尤为推崇。他所作《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将原书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本分九十章不同。陈致虚认为彭晓将《鼎器歌》置于三篇之后不对,所以他将其置于《法象成功章》之后。他对每章的疏解明白显畅,对于人的超凡入圣、夺天地造化等说也自有见地。认为修丹不可误以五金八石烧炼。他说修还丹所用金生之水,要看是先天之水还是后天之水。如果是先天之水,就要等到心静水清时用之,不可外泄。陈致虚这是以内丹解《参同契》,其后道士对此书特别看重。清李光地注《参同契》,称诸本之中唯《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经学者考证朱长春本实为抄袭陈致虚本,可知陈致虚注本对后世影响之深。现存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全唐文纪事

    一百二十卷。首一卷。清陈鸿墀(生卒年不详)撰。陈鸿墀,字范川,浙江嘉兴人,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实录馆提调、武英殿协修,亦曾掌教越华书院。嘉庆间诏辑《全唐文》,作者任总纂官,汇萃之余加以考证,至

  • 长安获古编

    二卷,补一卷。清刘喜海辑。刘喜海(1793-1852),字燕庭,山东诸城人。金石学家。刘氏曾在陕西、四川等地做官,获得关中所出周代铜器、秦诏版、汉泥封、新莽十布、唐善业泥等物;在四川则收集到宋代多种铜

  • 青岩丛录

    一卷。明王袆(详见《大事记续编》条)撰。此书一卷,分五篇,内容主要论述纬书及释、道两家的源流,与《医书》相同异,原已收入王袆文集之中,曹溶编《学海类编》时将其摘出别行,并改为此名。有《百陵学山》本、《

  • 说文籀文考证

    二卷。近代叶德辉撰。叶氏生平著述,见《说文段注校三种》。是书乃是考证《说文》所采籀文之作。叶氏自序云:“《说文》一书,字则‘参以古籀’,谊则‘博采通人’,不考古籀不知文字递嬗之因,不采通人不知故训相传

  • 放言居诗集

    六卷。清曹炳曾(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炳曾字为章,号巢南。上海(一作浮梁)人。康熙末贡生,为曹煜曾堂弟。本集是《石仓世纂》之第三种,计诗五卷,后附杂著一卷,并有其侄曹一士所撰墓志铭。其诗与堂兄煜曾

  • 仓颉解诂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清任大椿辑。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无此书,惟《隋志》有郭璞《三仓注》三卷,见于诸书所引者,或称之为《郭璞注》,或称之为《郭璞解诂》,或称之为《

  • 石门集

    七卷。元梁寅(1303-1390)撰。梁寅,字孟敬。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顺帝至元间为集庆路儒学训导,后乞归。明初,于石门书院讲学,时人称石门先生。寅于《易》、《诗》、《春秋》、《礼记》、《周礼》等皆

  • 玄品录

    五卷。元张雨(生卒年不详)撰。张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居子,钱塘(今属浙江省)人,宋崇国公张九成之后,二十多岁时弃家出走为道士,往来华阳云右之间,自称句曲外史。此书记录周至宋代道家人物,列为道品

  • 永历实录

    二十六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夫之字而农,号斋,湖南衡阳人。晚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崇祯举人。曾参加桂王政权,后觉国事不可为,遂隐居,从事著述近四十年。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都

  • 脉因证治

    八卷 不著撰人名氏。此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为脉象,然后是病因、证候、诊治。论说有条有理,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然亦有牵强附会之处,如认为霍乱、泻泄属夏三月,伤寒属冬三月等。有浙江巡抚采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