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鉴

唐鉴

二十四卷,宋范祖禹撰,吕祖谦注。范祖禹(1041-1098),北宋史学家,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四川成都)人,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司马光设局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为编修官,分掌唐史,其间曾居洛十五年,潜心著书,以其所得,著成《唐鉴》一书,书成以后,又授官秘书省正字。哲宗即位,又任《神宗实录》检讨官,后又升至著作郎兼侍讲,以后又迁给事中,兼国史院修撰,为翰林学士,绍圣初,被劾所修《实录》有诋诬神宗之处,明附司马光,后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死于贬所。吕祖谦(1137-1181)。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伯恭。隆兴(1163-1164)时期进士,中博学宏词科,历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熙三年(1176年),授予秘书郎,预修《徽宗实录》,书成,迁著作郎,领修《皇朝文鉴》(即《宋文鉴》)。他治学主张经世致用,为婺学(即金华学派)代表人物,学者称为东莱先生。著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历代制度详说》等。范祖禹撰写的《唐鉴》一书,上自唐高祖,下迄昭宣,摄取大纲,予以论断,写成十二卷,后来吕祖谦作注,乃分此书二十四卷。此书写成以后,受到世人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说:“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但这本书也有它不足之处,如《资治通鉴》把武则天执政时期,单独纪年,而范祖禹的《唐鉴》则把这段时期附以唐中宗。《唐鉴》一书有宋版小字本及元版;明吕镗刊本、弘治十年(1497年)白昂刊本、《金华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圣经学规纂

    二卷。清代李塨(1657-1733)撰。全书摘录四书五经中的“为学”之道,以申明作者关于“古圣学规,固不可不亟明于世矣”的观点。其中第一卷摘录了《论语》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十九条、《中庸》中关于学规的内

  • 西涧文集

    十六卷。明熊直(约1414前后在世)撰。熊直字敬方,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永乐中,举应天府乡试《春秋》第一,入太学,因自己未入仕途,以子熊既官贵,赠以右都御史。著有《西涧文集》。是集凡

  • 巾石遗编

    一卷。明吕怀(约1545前后在世)撰。吕怀生平详见《周易卦变图传》(辞目)。据《千顷堂书目》载《巾石类稿》本三十卷。而是集仅一卷。不知何人所编。集中所收皆掇拾残剩之余稿,寥寥数篇,不成卷帙。盖其原本久

  • 四书蒙引

    十五卷。别附一卷。明蔡清(1459-1509)撰。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明代理学家。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曾任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学宗朱熹。著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其作此书,初稿

  • 清远县志

    十四卷。清陈哲修,佘锡纯纂。陈哲,江南铜陵(今安徽铜陵市)人,举人,知县,雍正十三年(1735)任。佘锡纯,以岁贡任阳江训导。县志始于宋建炎三年(1129)林勋来,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度相继续

  • 香国

    三卷。明毛晋(详见《毛诗陆疏广要》)撰。《香国》一书,主要记载各类香事。有的香品,著其产地,有的不记。书中文字大多沿袭旧词,并且庞杂、割裂,文意混乱,错误百出。如狄香一条,书中载:“洒扫清枕席,鞮芬以

  • 后画录

    一卷。唐释彦悰撰。释彦悰,生卒年及里贯不详。大概为唐太宗时僧人。释彦悰收录他在京城所见名画,加以品评题记,共集三十七人的画作,以续姚最《续画品》,故题该名。书前有释彦悰自序,记述其成书始末。其书中品评

  • 蜀石经残字

    一卷(百一庐丛书本)。清陈宗彝刊。宗彝尚刊刻过《汉熹平石经残字》。此书前有其父醒斋老人序,次为《毛诗》及《注》残字,后附道光五年独抱居士跋。次为《左传》及《注》残字,后附助刊各家姓名及道光八年宗彝和顾

  • 尚书知远录

    七卷。朝鲜丁若镛撰。本书在《与犹堂集》中,为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七卷。本书大旨在于谈读《尚书》之法。丁氏认为,读《尚书》必先明训诂,训诂明而字义通,字义通而句可解,句解而后章可析,章析而后全篇之大义可见,

  • 硕迈园集

    十卷。明蒲秉权(约1630前后在世)撰。蒲秉权,字度之,号平若,湖广永明(今湖南江永)人,生卒年未详。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任江西建昌令,举卓异,升吏科给事中,再起为两宁兵备道,转肃州副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