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天问笺

天问笺

一卷。清丁晏(1794-1875)撰。丁晏,字俭卿,又字柘堂,山阳(今江苏山阳)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道光元年(1821)中举,官内阁中书,加三品衔。早年治经,信守郑学。一生著书较多,共四十七种,一百三十六卷。《颐志斋丛书》收二十二种,其它未刊。《天问笺》为丁氏笺注《楚辞·天问》的专著。此书是丁氏有感于屈原“直行竭忠,被谗忧愤,吊古人之不作,惧来者之难明”(《自叙》)而作。初稿成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十七年后,于咸丰四年(1854)重新审定成书。书前有丁氏自叙。正文部分先引二句或数句原诗,次多引王逸《楚辞章句》说法,再加以笺释。此书是在《章句》基础上笺释的,对《章句》有阐明、补充、偶有纠正。如对“雄九首,倏忽焉在”之“倏忽”,有人误解王逸之注,认为王逸解为电光。丁氏据《章句》“速及电光”原解,说王逸之意是“状其疾也”。而对“一蛇吞象”句,丁氏广引资料,加以补充。王逸失误之注能加以纠正。如“迁藏就歧”之“藏”,《章句》解为“宝藏”,丁氏曰:“藏谓藏主于室也。”并引《左传》加以证明。《天问笺》更多地方是为理解王逸《章句》提供资料,说明《章句》注释出处。因《天问笺》依据《章句》而笺,依错就错之例也在所难免。如“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以迁之?”四句本为两事,而王逸硬作一事解,丁氏引经据典再笺,可谓一误再误。版本有清光绪年间广雅书局刊本,姜亮夫藏。

猜你喜欢

  • 荆门耆旧纪略

    三卷,《列女纪略》一卷,并清胡作柄撰。胡作柄,荆门(今属湖北)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荆门旧有志,明末散佚。胡作柄乃搜集旧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五十八(1719)年之间首先编成《荆门耆旧纪略》

  • 唐大诏令集

    一百三十卷。宋敏求编。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著名历史学家。父绶,官至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藏书万卷,亲加校勘。敏求,赐进士及第,被荐为《新唐书

  • 许学丛书三集十四种

    五十六卷,附录四卷。清张炳翔编。张炳翔,生卒年及事迹不详。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对许慎《说文解字》研究,以清代最为盛行。清代以前,研究《说文》者虽历代有之,但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继南唐徐弦、徐锴兄

  • 余师录

    四卷。宋王正德撰。王正德其字号、籍贯、仕履及生卒年已均不可考。著有《余师集》共四卷。书前有王正德自序,称成书于绍熙四年(1193)。书中辑前人评论诗文之语,上自北齐下迄于宋,然编次体例并不以时代为序。

  • 周易玩辞困学记

    十五卷。明张次仲(生卒年不详)撰。次仲字元岵,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天启元年(1621)进士,入清后不仕。除此书外,还著有《困学纪》、《待轩诗记》、《待轩集》等书。此书前有作者自序,自谓赋性颛愚,不敢

  • 经解

    五卷,经义杂著一卷。清黄文澍(生卒年不详)撰。文澍字雨田,一曰谷田,又曰谷亭,丰城(今江西丰城)人。除此二书外,还著有《童子问》、《敬义录》等。此书于每卷首题有“桃谷山房稿”字样,其侧下又注有“石畦集

  • 世经堂集

    二十六卷。明徐阶(1494-1574)撰。徐阶生平详见《岳庙集》。是集为徐阶诗文集。凡二十六卷。其中文二十四卷,赋、颂、诗、词二卷。徐阶为官数十年,位居首辅。对裨政多所匡救。对诗文则非所留恋。其诗多感

  • 甘泉县续志

    二十九卷,首一卷。钱祥保等修,桂邦杰纂。钱祥保、桂邦杰,生平俱见本书民国《江都县续志》。此志主要继前志后,记甘、江合并前三十年中邑内之事。记事下限断至清宣统三年(1911),惟《人物》门目,殁于民国者

  • 新序

    十卷。汉刘向(前77-前6)撰。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年轻时通经自用,长于属文,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因反对宦官弘恭、万里,被捕下狱。成帝时,更名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

  • 两汉蒙求

    十一卷。宋刘班(生卒年不详)刘班字希范,吴兴(今属浙江)人。官至同知三省枢密院事。本书模仿李翰《蒙求记》的体例。收取两汉的事,以韵语编之。以便乡塾之诵习,而于史学无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