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射阳先生存稿

射阳先生存稿

四卷。明吴承恩(约1504-约1582)撰。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今属江苏)人,后迁居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曾祖吴铭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吴贞做过仁和县学教谕,但官都不显。其父吴锐,因家境穷困,以经营绸布为生。他为人正派,富于正义感,“好谈时政,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先府君墓志铭》)。又喜欢研读群籍,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吴承恩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然而屡试不第,一直过着卖文自给的困顿生活,直至六十三岁的垂老之年,他才补上长兴县丞。两年后,因被人诬告入狱,释放后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州纪善。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承恩自幼敏慧好学,博极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又好奇闻,阅读了大量野言稗史及唐人传奇。为后来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打下了文学基础。《西游记》的创作成功,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吴承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不仅能诗文,而且善画,“间作山水人物,观者以为通神佳手”(陈文烛《花草新编序》)。他能书,从现存的墨迹看来,他用笔潇洒,风采动人。在任长兴县丞时,吴承恩曾与“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交好,但在诗文创作上,他并不依傍七子的门户。其诗文创作“率自胸臆出之”。能较好地自抒情愫,颇得李白诗之余韵。郭麟《灵芬馆诗话》指出:“射阳先生诗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从现存诗观之,皆清婉流丽,在明代诗中可推为上乘。承恩还著有传奇小说集《禹鼎志》,选编词集《花草新编》。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数量不少,但因无子嗣,去世后大部分文稿散失。后由丘度从亲友中遍索遗稿,但也仅“存十一于千百”,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卷一为骚赋诗颂;卷二为序文;卷三为论赞杂著志铭跋启之类;卷四为障词诗余。首有陈文烛序文。《射阳先生存稿》在吴逝世后不到十年的万历十八年(1590)即刊印行世,但流传极少。1929年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发现的明刻本,可能是万历四十年以后经过丘度增补的复刊本,1930年曾据原刻本铅排出版。原刻本已运往台湾。刘修业据1930年铅印本重加辑校,易名为《吴承恩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书中收入陈文烛序、吴国荣跋和李维桢叙。另有刘氏所辑的《吴承恩诗文事迹辑录》等附录四种存世。

猜你喜欢

  • 方言笺疏

    十三卷。清钱绎、钱侗撰。钱绎(1770-1855)初名东墉,字以成,一字子乐,号小庐居士。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少承家学,与兄东垣、弟侗皆潜研经史、小学,时称“三凤”。所著尚有《训诂类纂》、《尔

  • 绿晓斋遗诗

    一卷。明卜舜年(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舜年,字孟硕,江苏吴江人,生卒年均不详。该编前后无序跋,卷后附载有卜氏寿诗及陈时化、陆万言、陈继儒、乐元声、何三畏等人的赠诗,最后以其父节悯先生(卜梦熊)行

  • 知足斋丛书

    十三种,三十二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编辑。本书约刻于《汉学堂丛书》之前,时编者任刑部浙江司郎中。十三种书为:清黄奭校《仓颉篇》,汉郑玄撰《周易注》,魏郑小同编《郑志》,晋张磻撰《汉记》,晋薛

  • 西溪百咏

    二卷。明释大善撰。大善,号虚闻道人,其始末未详。以其诗考之,当为崇祯初人。西溪在武林西北钦贤乡,宋高宗曾欲都其地,后卜迁凤凰山。在南渡时,佛寺建筑很多。宋人旧有《西溪百咏》。是集为追咏古迹之作,每题七

  • 滑耀编

    不分卷。明贾三近(1534-1592)编。贾三近,字德修,号石葵。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事迹明史本传有载。著有《东掖漫稿》。本书皆采录寓言。名为“滑耀”,

  • 春秋传义

    十二卷。清姜国伊(详见《周易古本撰》)撰。该书按《春秋》十二公的顺序,每公一卷。卷首列《春秋义说》,卷末列《春秋补义》,不入卷次。作者认为孔子秉周礼而作《春秋》,故《春秋》取义,惟在劝惩,即圣人以褒贬

  • 千金翼方

    三十卷。唐孙思邈(详见《备急千金要方》)撰。此书是《千金要方》的续编,约成书于永淳元年(682)。“翼”即羽翼之意,言此二书互为补充而成羽翼,故后世常并提二书为《千金方》。此书内容十分丰富,分一百八十

  • 重修兴化县志

    十卷。清梁园棣修,郑之侨、赵彦俞纂。梁园棣,字友华,山西灵石县人。举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十八年、三十年三任兴化知县,咸丰二年调任江都县。郑之侨,江苏吴县人。举人,道光二十五年任兴化县教谕。

  • 孟子生卒年月考

    一卷。清阎若璩(详见《古文尚书疏证》)撰。是书博引诸书,考孟子出生及活动始末。首辩孟子出生地是邾而非鄹;次考孟子来往梁、齐、滕、宋之年月;而对于孟子生卒年月最终未作结论。虽《山堂肆考》载有孟子生卒年月

  • 观河集

    四卷。清彭绍升(见《测海集》)撰。此集为其所著古今体诗。自编按年分次。其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迄五十八年(1793),共三十六年间之作品。其死后由其孙蕴策刊行。集名《观河》,取佛在祇桓精舍为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