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尉缭子

尉缭子

五卷。尉缭撰。其生卒年及籍贯皆不详。班固《汉志》杂家类《尉缭》下注云“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除此记载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一个尉缭,考其事迹,当非今本《尉缭子》的作者。今考其书开卷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云云,其人当为战国中期人。此书最早见于《汉志》的杂家类和兵形势家,前云二十九篇,后记三十一篇,未知孰是。《隋志》作五卷,与今本合。《唐志》作六卷。南宋学者陈振孙开始怀疑此是伪书。(《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此后伪书之说纷起,遂成定论,代不疑焉。1972年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竹简出土,其中有此书的残简,这起疑案才得到澄清,其书确为西汉以前已经流传的古书,成书似在战国中期。今本《尉缭子》凡五卷,计二十四篇,近万余字。具体篇目为: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卷二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卷三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上下)、兵令(上下)。前十二篇表述作者政治观和战争观,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论述了战争和政治、经济的联系,主张“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后十二篇论述军令和军制,颇为具体,为其他先秦兵书所少见,对研究先秦军制史有很大的价值。此书上承《孙子》、《吴子》军事思想,并又有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诸家注《孙子》皆引其文,在一些类书和兵书中也屡见引述。但该书中主张重刑杀戮,来威压海内,甚至称“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云云,殊不足称道。此书有若干种本子,大略可分为古本和今本两大类,竹简本与原本近是,是为古本。宋《武经七书》之后的本子皆可谓之今本,而且皆以《武经七书》为祖本。今本又可分为两个系统,即《武经七书》系统与丛书系统的本子。前系统的本子多有注解,后者少有注解,即使有也极简略(说详钟兆华《尉缭子校注》)。此书有黄氏刊本、明汪刊《直解》本,《诸子萃览》本。较通行的有《武经七书》本、《子书百种》本等。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的注释本、中华书局1979年的注译本、中州书画社1982年的校注本,颇便学者。

猜你喜欢

  • 刘左史集

    四卷。宋刘安节(约1115年前后在世)撰。刘安节,字元承,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起居郎擢太常少卿,出知饶州,迁知宣州,卒。刘安节与弟刘安上曾从师于程颐,以学行

  • 直指算法统宗

    见《算法统宗》。

  • 学古堂日记

    四十九种,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编。清代,江浙一代学术最发达,通经史的学者以及藏书家如宋翔凤、顾广圻、吴钟骏、冯桂芬、黄丕烈等,都曾名重一时,后经镇压太平天国之战,书籍和文化设施都有损失,之后又大力重

  • 冯谖市义杂剧

    一卷。清周树(生卒年未详)撰。周树字起辛,一名之道,字次修,浙江萧山人。《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三录此剧。释题作萧山周起编。盖刊本题萧山周起辛树编。撰解题者误以字为名,又误以辛字属下读,合辛树二字为字,

  • 蓟门摘稿

    二卷。明刘曰梧著。分上下二卷,其中于当日援辽官军扰民情状,言之历历。

  • 小尔雅疏

    八卷。清王煦撰。王煦(1758-?)字汾泉,号定桐,浙江上虞人。乾隆间举人,官通渭知县。生平致力经学,考求文字训诂,为时人所重。尚著《说文五翼》、《国语释文》、《文选七笺》等。王氏嘉庆五年(1800年

  • 诚斋文集

    二卷。附《两铭问答》一卷。明施璜(约1653年前后在世)撰。施璜,字虹玉,安徽休宁人。此编为所著杂文,皆讲学之语,是文排斥陆、王,不遗余力。末附《西铭问答》,别为一卷。考马端临《文献通考》,《两铭注》

  • 劝世恒言

    一卷。清昆林删订。昆林,是魏裔介(详见《孝经注义》)别号。此书共四十八条,用骈文体例,论述因果报应关系,教诲百姓弃恶从善。因此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故显得字句繁杂难懂,缺乏明快通俗之感。

  • 侨吴集

    十二卷。《附录》一卷。元郑元祐(1292-1364)撰。元祐字明德。遂昌(今属浙江)人。曾任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元祐家本遂昌,而流寓平江四十年。因而其集名称侨吴。(元祐另有《遂昌杂录》,名遂昌,以示

  • 井研县志

    四十二卷首一卷,清叶桂年、高承瀛修,吴嘉谟、龚煦春等纂。高承瀛,潍阳人,曾任井研县知县。吴嘉谟,邑人,举人。龚煦春,邑人,廪生。《井研县志》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共四十二卷首一卷。分为:卷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