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辑录纂注

尚书辑录纂注

六卷。元董鼎(生卒年不详)撰。鼎字季亨,别号深山,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末元初经学家。仕履及主要事迹均不详。鼎私淑黄干、董铢,黄、董皆朱熹门人,故其自序称“得朱子再传”,其学宗主朱熹。《尚书辑录纂注》又称《书集传辑录纂注》、《书传辑录纂注》。鼎至大戊申(1308)自序称:“释经诸论,多出朱子,乃取订定《集传》为之宗,而搜辑《语录》于其次,又增纂诸家之注有相发明者,并间缀鄙见于其末,庶几荟萃以成朱子之一经,可无参考互稽之劳,而有统宗会元之要,则亦不无小补矣。”鼎辑录此书,内容主要有三:蔡沈《书集传》、朱熹《语录》及他书所载朱熹语、诸家之说及编者之见。其辑录目的在于“成朱子一经”。该书采拾广博,于《书集传》亦多所匡正,可为注《尚书》者参考。该书始刻于延璠戊午(1318),至正十四年(1354)重刊。今初刻、重刻俱存,藏北京、上海、北京大学图书馆,书名俱作《书集传辑录纂注》。又《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初刻本,题作《书传辑录纂注》,文渊阁、文溯阁库书同,是该书本名《书集传辑录纂注》、又称《书传辑录纂注》。《总目》著录作《尚书辑录纂注》,与传世之元刻本不合,又与库书不符,盖误。又此书除正文六卷之外,尚附《朱子说书纲领》一卷、《书序》一卷、《总目》亦弃而不录。此书版本除上述元初刻、重刻本之外,尚有《通志堂经解》本(据元重刻本刻),清怡颜堂抄本。

猜你喜欢

  • 四书正义

    二十卷。清宋继澄撰。继澄字澄岚,山东莱阳人。是书首有继澄自序、门人韩应恒序及《正义记事》。大旨遵朱子《集注》,而参考《蒙引》、《存疑》、《达说》、《浅说》诸书,以及时人顾麟士的《说约》、张尔公的《大全

  • 五经衷要

    七十二卷。清李式谷(生卒年不详)辑。式谷字申兹,号海匏,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嘉庆中岁贡,官衢州教授。除本书外,还有《尔雅笺微》等著作。本书是南海叶梦龙刊刻,吴荣光为其命名《五经衷要》。其纂辑只有五

  • 詹氏小辨

    见《明辨类函》。

  • 韵法直图

    一卷。作者不详。明梅膺祚作《字汇》时,取《韵法直图》和《韵法横图》附于书后,这两种韵图影响很大,仿效两图体例的作品很多。《韵法直图》梅氏序云:“韵学自沈约始,而释神珙继以等韵,列为三十六母,分为平仄四

  • 毛诗衍声表

    一卷。清陈潮撰。潮字东之,江苏泰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通音韵之学。刘逢禄撰《诗声衍》,未成而殁,龚璱人以其稿属潮为之整理编定,其中《诗声衍表》、《诗声条例》即潮所编定。逢禄原稿分韵属草,胪列诸文,杂

  • 五车霏玉

    三十四卷。明吴昭明(生卒年不详)撰。汪道昆增订。吴昭明其人不详,汪道昆字伯玉,嘉靖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本书于诸类书之中掇拾残剩,割裂饾饤,编辑而成,又都不著明出处。一部陋俗之作。可能为坊刻托名。

  • 舆地沿革表

    四十卷。清杨丕复撰。杨丕复,字愚斋,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曾官石门训导,所著别有《仪理经义通解》、《春秋经传合编》诸书。服膺宋儒,耽精著录。著者博览古籍,摘录舆地沿革资料,按历史时代编写,约清道光年间

  • 闲家类纂

    二卷。清彭绍谦(生卒年不详)撰。彭绍谦字济光,长州(今云南嵩明县)人。乾隆丁卯年(1747)举人,官至曹州府桃源同知。《闲家类纂》是彭绍谦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编辑治家格言,分为十类。一、敦伦,二、培本

  • 榕村集

    四十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作者生平详见《周易通论》(辞条)。是集为乾隆元年(1736年)其孙李清植所校刊,其门人李绂为序。惟诗下注自选字,则余皆清植排纂。凡《观澜录》一卷,《经书笔记》

  • 文正集

    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宋范仲淹(989-1052)撰。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举大中祥符进士,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仁宗时,迁吏部员外郎,庆历三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