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弁服释例

弁服释例

八卷。清任大椿(详见《深衣释例》)撰。书首有阮元序,略言:“元居在江淮间,乡里先进,多治经之儒,若兴化顾进士文子(九苞)、高邮李进士成裕(惇)、宝应刘广文瑞临(台拱)、兴化任侍御子田(大椿)、高邮王黄门石臞(念孙)、江都汪明经容甫(中),皆耳目所及,或奉手有所受。丁未戊申间,元在京师见任侍御相问难为尤多。侍御卒后,所著《弁服释例》传之弟子山阳汪祭酒瑟葊(廷珍),萧山王进士畹馨(绍兰)从祭酒手录以归。其兄进士谷塍(宗炎)亦邃于经,为吴会宿儒,乃手校讹,写以付梓,问序于元。元谓侍御早年以词学名世,继乃专研经史,与修四库书,提要多出其手,所辑吕忱《字林》、《深衣释例》诸书已付刻,兹帙释弁服所用之例,以五礼区之,凡百四十余事。纵览经疏史志,发微订讹,经纬毕著。侍御吾乡先进,瑟弇畹馨吾友,今得谷塍校成,学者传习不坠,元序之,奚敢辞”云云,末题“嘉庆二年(1797)仪征阮元序”。次为目录及《五礼弁服释例表》,分吉、嘉宾、军、凶五格,爵弁服一,韦弁服二,皮弁服三,朝服四,元端服五,此按五礼分,而爵弁、韦弁、皮弁、朝服,又各按弁衣裳、带、佩、韡、屦,分七格为表。卷一为爵弁服上,卷二为爵弁服下,卷三为韦弁服,卷四为皮弁服上,卷五为皮弁服下,卷六为朝服上,卷七为朝服下,卷八为元端。按三代之服,以冕为重,是书则详自爵弁以下,有两说者则取所长,如《杂记》“大夫弁而祭于己”,《司服》注及《杂记》注,明云“大夫爵弁而祭于己,惟孤”,《司服》疏《杂记》疏最合注义,《五制》疏谓公之卿亦爵弁而祭,于《杂记》疏自相刺谬之类,可见是书主张《司服》《杂记》二疏,而驳《五制》疏。此类尚多,今不备录。惟《五礼弁服释例表》于爵弁服屦一格,曰“天子诸侯舄无明文”,按《毛诗·豳风·狼跋》曰“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九罭》曰“衮衣绣裳”,则天子诸侯以赤舄为重。《续汉舆服志》“显宗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自汉迄唐宋天子公卿祭服皆如此,不得谓“天子诸侯舄无明文”。原书或专指爵弁服,但既无明文,自可以《诗》之衮衣赤舄例之。经史诸学,至清代诸儒而极盛,于史则有补志补表,于经则有《礼经释例》、《弁服释例》、《释官》、《释宫》等书,皆荟萃群言,甚便于省览,所谓本人为之甚劳,后人检之甚便者,不独于史为然。是书于爵弁诸服皆极力搜讨,务求明备,而得所折衷,诚治经家所宜注重也。是书最早版本为嘉庆七年(1802)刊本。

猜你喜欢

  • 论语拾遗

    一卷。宋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弟,苏洵子。辙乃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门下侍郎。谥号文

  • 儒门事亲

    十五卷。金张从正(约1156-1228)撰。麻知几等记补。一说为十四卷。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属河南兰考)人。南宋兴定年间(1217-1222)召补太医,不久辞去。于学术远取于《内经》、

  • 北海野人稿

    一卷。明黄祯撰。黄祯字德兆,号北海野人,安邱(今山东潍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府志称其免官归,日事吟咏。为文力追古作者,与李舜臣齐名,海内谓之李、黄。但明代其

  • 黄叶山樵诗草

    四卷。清江壁(1814-?)撰。江壁,字南春,甘泉(今江苏江都)人,曾于道光七年(1827)初试榜首,后均不第,诗中有“公侯之长揖不跪,布衣贵比公卿高”句。《诗草》集中以怀古诗为多,亦多赋景凭吊之作。

  • 宋遗民录

    ①一卷。作者不详。《四库提要》云:“乃洪武抄本,毛晋刻之,附于《忠义集》之后。或元人所作,或明初人所作。”所载为元初宋朝遗民事。有《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② 十五卷。明程敏政(约1445-1

  • 周易说翼

    一作《泾野先生周易说翼》。三卷。一作五卷。明吕楠(1479-1542)撰。楠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1508)壮元及第,授翰林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终身以教授为主,与湛若水、邹守益等

  • 礼论钞略

    一卷。南朝齐荀万秋(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荀万秋,字元宝,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宋孝武初为晋陵太守,入齐,官御史中丞。附见《南史·荀伯子传》。《隋书·经籍志》《礼论要钞》十卷,下云“梁有齐御

  • 诸真元奥集成

    见《诸真玄奥集成》。

  • 春秋正业经传删本

    十二卷。清金瓯撰。金瓯字完城,一字宁武,浙江秀水人。此书系专为科举而作,书名中“正业”一语即指举业,因此,作者将《春秋》经文中不宜用来命题的文字尽行删去,所以又称为“删本”;至于“传”这部分,其内容则

  • 金匮玉函经

    八卷。汉张机(详见《伤寒论》)撰,晋王叔和(详见《脉经》)编。张机曾撰《伤寒杂病论》一书,久已散佚。王叔和将张机原著一部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此书与《伤寒论》内容大同小异,虽文词或有不同,但意义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