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愚斋诗文集
四卷。清谢青扬撰。青扬,字次榆,号小嵋,生卒年不详。约为道咸前后人。浙江平阳人。岁贡生。道咸间,平阳以诗鸣者,推华文漪、鲍台,青杨晚出,得其指授,为诗斐然成章。与鲍台尤为契合,鲍称其少负异才,推为王粲后身。青扬之诗,风情格韵,超凡近而力追古人,与华、鲍足称鼎峙。孙锵鸣则称其力趋雅正,五七言律清婉有格,于唐贤中与许用晦、韦端已最相近。诗文各二卷,文多骈四俪六之作,体格不甚高,而典雅华缛,于初唐四杰为近。青扬卒后,是集由同邑杨仲愚鸠资付梓,始行于世。版本为清末平阳杨氏刻本。
四卷。清谢青扬撰。青扬,字次榆,号小嵋,生卒年不详。约为道咸前后人。浙江平阳人。岁贡生。道咸间,平阳以诗鸣者,推华文漪、鲍台,青杨晚出,得其指授,为诗斐然成章。与鲍台尤为契合,鲍称其少负异才,推为王粲后身。青扬之诗,风情格韵,超凡近而力追古人,与华、鲍足称鼎峙。孙锵鸣则称其力趋雅正,五七言律清婉有格,于唐贤中与许用晦、韦端已最相近。诗文各二卷,文多骈四俪六之作,体格不甚高,而典雅华缛,于初唐四杰为近。青扬卒后,是集由同邑杨仲愚鸠资付梓,始行于世。版本为清末平阳杨氏刻本。
十二卷。明张翼、包衡同撰。二者生卒年俱不详。张翼,字二星,余杭(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包衡,字彦平,秀水(今浙江省秀水县)人。二人皆失意于科场,于是乃弃去制义,共同购阅古书,从中采摭隽语僻事,积而成帙。
上编十五篇,下编十五篇。孙膑撰。孙膑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人,约与商鞅、孟子同时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其真名不可考,因受过膑刑,故史称孙膑。据《史记·孙子吴起
四卷。不著编辑者名氏。万历四十六年(1618),孙幼安(生卒年不详)得其本,加以校正刊行。经后人考证,认为此书为明黄昌龄(生卒年不详)所编,黄昌龄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分为四类,即史略类、训诂类、说家类、
一卷。清洪榜撰。洪氏生平见“四声均和表”。洪氏谓辨音以戴东原为最精,《四声均和表》用其例;明等以江氏《四声切韵表》为详,然多牵引古音,所考犹有未尽。乃就《广韵》之次第,为之分析,考其声母,辨其等位,注
二卷。清孙承泽(见《藤阴札记》)撰。此书取诸儒批评佛教的言论,汇辑成帙。上卷首载韩愈《原道》及《佛骨表》,而傅奕的奏疏和唐太宗斥萧瑀诏列于后。其余的辨论陆九渊、杨简、王守仁之说亦备记。下册则皆为诸儒辨
六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广宏明集》辞条。《四分律比丘尼钞》撰成于贞观十九年(645),有三十章,分为三卷。天津刻经处据三卷本开为六卷。卷分劝学篇,释聚篇、结界篇、集众篇、足数篇、爱欲篇、
二卷。姚锡光(1853-?)撰。姚锡光字叔泉,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晚清兵学家。曾任天津武备学堂教习,后擢升为清政府练兵处军政司副使、陆军部侍郎等职。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姚氏在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幕中
二卷。宋王质(1127或1135-1189)撰。王质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居兴国(今属江西)。绍兴年间进士。曾为枢密使张浚幕僚,入为太学正。上疏请孝宗早定战守之策,被忌之者指为异论
二卷。清汾上谁庵(生卒年不详)撰。谁庵,姓名未详,据“汾上”二字,当为山西人。此剧共二十六出,取材于杂剧《十美图》,但与其所演述的张灵、崔莹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不同。其情节大略为:明才子张灵,工诗善画,
四十卷。清胡培翚(1782-1849)撰。培翚字载屏,一字竹村,安徽绩溪县(今安徽省东南部)人。嘉庆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道光中假照案发,司员疏于检查监督者数十人,只有培翚及蔡绍江没有贪赃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