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传说例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详见《春秋权衡》)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穀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左传》以事说经,亦有所谓“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弗者,诡辞也;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宝甓斋札记

    一卷。清赵坦撰。坦有《春秋异文笺》,已著录。此书未见别种刊本。观其“札记”之名,疑书中内容本不限于经部,阮元编辑经解时,摘录其说经的内容辑成此书。中间时引程瑶田、丁杰、董丰垣诸人之说,文下间有戚学标、

  • 古文精藻

    二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观象》)编。此书为李氏教诲其乡曲诸生所编。集中所收尽为古文之精萃,以期使人从中尽知古文之变化。《四库全书》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 湖广总志

    ①九十八卷,徐学谟纂修。徐学谟,字叔明,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1540)进士,曾巡抚湖广左右两藩,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春秋亿》、《世庙识余录》。徐学谟巡抚湖广期间,广征博采,遂成此书。万历十九年(15

  • 平岳疏议

    一卷;平海疏议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师中小札一卷。清万正色撰。万正色,号中庵,晋江(今属福建泉州市)人。由行伍起家,康熙间授陕西兴安游击。吴三桂反叛时,万正色在四川地区阻击,连破野狐岭及阳平关,后又收

  • 春秋直解

    ① 十五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撰。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作者认为,“欲读《春秋》,勿主诸《传》,先入一字。但平心观理,圣人之情恍然自见。”(《春秋直解》自序)主张废传从经,直接阐发《春秋

  • 渔洋文略

    十四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权录》)撰。此集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王士祯所自编。共十四卷。书前有其弟子张云章序。士祯以诗名噪一时,有“一代正宗”之誉。其文亦“天姿朗悟”,“自然修洁”。张云章在序中称

  • 王育易说

    一卷。明王育撰。王育字庄溪,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精于小学,著有《说文引诗辨证》等书。其《易说》只解释六十四卦卦义、字义,而不涉及经文及彖象传。其论述卦义多敷衍旧义,空泛无物;而论述字义则有颇多可取之

  • 诸子汇函

    二十六卷。明归有光(1507-1571)编。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他九岁就能写文章,少年时代又勤苦学习,可是三十五岁方中举人,六十岁才中进士。曾任长兴县令,关心人民疾苦,政绩颇佳

  • 醒园录

    二卷。清李化楠(生卒年不详)撰。本书内容乃记古代饮食,烹调技术等。版本有清乾隆、道光、光绪间《函海》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本,1984年6月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本。

  • 凤洲笔记

    二十四卷,《续集》四卷。《后集》四卷。明王世贞(1526-1590)撰。王世贞生平详见《弇州稿选》(辞目)。是集乃隆庆己已(1569)黄美中所编。凡二十四卷。前有黄美中序,称:“世贞著作不能尽见。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