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穀梁经传解释残本

春秋穀梁经传解释残本

一卷。不著撰人。该残卷系敦煌卷子本,起于僖公八年“禘于太庙用致用夫人”注义,至僖公十五年传末注文,共一百六十八行,末题“《春秋穀梁经传解释僖公上第五”,不见著名姓名。考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说:“释《穀梁》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从唐以前载籍中可考汉魏以来《穀梁传》旧注有段肃、唐固、糜信、徐邈、孔衍、郭琦、张靖、徐乾、程阐、聂熊、薄叔元、孔晁、郑嗣、江熙、刘兆(刘瑶)、胡讷之等十多家,但与此卷称名不合,而且这些都已亡佚。《南齐书·陆澄传》说晋泰元(东晋孝武帝年号)时立《穀梁传》博士,用糜信注,至齐犹然。可知两晋六朝以来,糜信注与范宁注并重于世。唐人杨士勋撰《春秋穀梁疏》,对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较简略之处,往往以糜信注进行补充。知糜信注在唐初还存于世,自杨士勋疏出,专尊范宁注,糜信注才逐渐散佚。此卷中注与其他典籍所引糜信注文有很多都相合,学者疑此卷即糜信注的一部分。糜信,字南山,三国时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官乐平太守,《三国志》无传。该卷子本为唐写本,清末于敦煌出土,经文、传文可据以校今本之误。清末学者罗振玉将它影印,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初编)。

猜你喜欢

  • 泰安府志

    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颜希深修,成城纂。颜希深字藩溪,广东连平人,贡生出身,乾隆十八年(1753)任泰安府知府。成城,浙江仁和人,进士出身,候选知县。泰安本为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州为泰安府

  • 少室山房笔丛

    正集 三十二卷、续集十六卷。明胡应麟(1551-1602)撰。胡应麟,字元端,后更字明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四年举人,后久试进士不第,遂筑室山中,以读书著述为业。因附王世

  • 诗经副墨

    八卷。明陈祖纂。祖字伯玉,武进(今属江苏省)人。生卒年不详。崇祯甲戌(1634)进士,官兵部主事。是书前列读书二十四观,次为通考,次为总论。每篇之前,皆并列《集传》、“小序”之文,而以《集传》居“小序

  • 道德真经取善集

    十二卷。金李霖(生卒年不详)撰。李霖,字宗傅,金饶阳(今属河北饶阳)人,精研老氏之学。撰有《道德真经取善集》。李霖认为性命兼全、道德一致,赞同司马光“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看法,坚持道德合而为一,不可

  • 易辨

    一卷。明丰坊(详见《古易世学》条)撰。该书认为孔子授《易》给商瞿,将《文言》诸传中凡“何谓也”都当作商瞿问辞,“子曰”以下皆为商瞿所录夫子答辞。又把周公爻辞叫做“易系”。至于筮法,他认为彖专为卜,系专

  • 说文声类

    二卷。清严可均撰。参见《说文校议》。是编旨在研究《说文》声读,以声为经,以形为纬,借《广韵》二百零六部建立标题,分为十六类:(1)之类,与蒸类对转;(2)支类,与耕类对转;(3)脂类,与真类对转;(4

  • 四书臆说

    十二卷。清李锡书撰。锡书字见庵,山西静乐(今山西静乐)人。是书卷一说《大学》,卷二说《中庸》,卷三说《论语》、《孟子》,卷四、卷五、卷六泛论,卷七、卷八说孝、说道、说心、说理、说气、说性、说情、说才、

  • 抑抑堂集

    十五卷。清吴涑撰。吴涑,字温叟,晚号击存,江苏淮阴人,曾任国会议员,生卒年不详。涑父昆田,以文章行谊,名重江淮,世称稼轩先生。涑少承家训,复得名师高延第指授,通经史百家之旨。集中卷一至四,为文,卷五至

  • 东洲集

    二十卷。明崔桐撰。崔桐,字来风,浙江海门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编修。武宗议南巡,上疏力谏,被廷杖。嘉靖中,终礼部右侍郎。桐事迹附见《明史·舒芬传》,桐与芬俱以疏谏南巡廷杖故。

  • 钟鼎逸事

    一卷。明李文秀撰。李文秀,昆明(今属云南)人,黔宁王沐英府中太监,生卒及事迹不详。《钟鼎逸事》一书主要记述黔宁王沐英逸事,前列祠堂碑记三篇,然后是言行拾遗录十一条,每条之后皆附有李文秀论,书末附唐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