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法言集注

法言集注

十卷。宋司马光(公元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人,宝元元年进士,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时,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间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出外。退居洛阳十五年,撰《资治通鉴》。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马光归朝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死谥文正,追封温国公。著有《切韵指掌图》、《潜虚》、《稽古录》、《涑水纪闻》文集等。《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虽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统治的经验借鉴,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所以《资治通鉴》在古代史籍中是值得精读的一部书。是宋代史学的光辉杰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法言》汉扬雄撰,司马光集注,诸史志皆有著录:《法言》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六卷、十三卷、十五卷不同本,《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著录皆同《隋志》。《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十卷。《法言》是扬雄摹仿《论语》的形式写成的。这部书中,包括以下几个论点:天是没有意志,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但人道却是有为的,从而批判了无为而治说法;政权的得失,是人为的,而不是依赖天,天数只是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势,从而驳斥了神权论的历史观;鬼神是渺茫的,神仙是不存在的,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死亡乃是自然的法则,从而驳斥了长生不死的迷信等……。词义艰深,故司马光采诸儒之说以注此书。自汉以来《法言》注本颇多。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排印本,题为《法言疏证》。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排印本,改题为《法言义疏》。此本是《法言》注中最详细的本子。

猜你喜欢

  • 重订广温热论

    见《广温疫论》。

  • 藤华馆诗稿

    四卷。清张大楠(约1865前后在世)撰。张大楠字梦锡,号幼涵。陕西肤施(今延安)人,生卒年未详。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入词林散馆授编修。与林寿图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举同年,又有葭莩之亲。

  • 全史吏鉴

    十卷。明徐元泰编,清张祥云补辑。徐元泰,直隶宣城县人,嘉靖进士,万历时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书前有徐元泰自序,其中说,汉代司马迁为循吏立传,在于鼓励官吏奉法循理。这实际上是他编本书的

  • 涑亭诗略

    一卷。清林尧光(约1661年前后在世)撰。林尧光,字觐伯,林尧华之兄。莆田(今福建厦门)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中以选拔贡生,任行人司行人职。著有《涑亭诗略》一卷。据郑王臣《莆风清籁集》称,“尧光伯仲诗

  • 续诗品

    一卷。清袁枚(详见《随园诗话》)撰。《续诗品》是袁枚仿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而作的论诗专著,在其诗论中有着重要地位。袁枚在《续诗品》前小序中说: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

  • 清太宗实录

    十六册又实录残卷。清代官修。现存清代实录中太祖、太宗、世宗三朝都经过重修和校订。《太宗实录》初修于顺治九年(1652),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雍正十二年(1734)又加校订,乾隆初始成定本。是

  • 孝经讲义

    一卷。清潘任(详见《郑注孝经考证》)撰。是书分目四十,每目为一篇。自第一篇至二十二篇,释孝经名义;论孝经为孔子所作;孝经有今古文之别;历代孝经学之传授;古代以孝立教;历朝尊重孝经;孝经纬有微言大义;孝

  • 龙川县志

    十二卷。清书图修,杨廷钊纂。书图,满洲镶黄旗人,举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知县。明宣德间县令宋常始修县志,至乾隆四年(1739)盛熙祚,六度续修。书图莅任五年,奉府檄修邑志,聘杨廷钊等开局纂辑,

  • 乐章集校勘记

    一卷,《补遗》一卷,《遗词》一卷。清缪荃荪(1844-1919)撰。补遗、逸词曹元忠撰。缪荃荪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生而颖异,十岁即遍读五经,十四岁读《文选》,十五岁读《说文》,二十

  • 桂林霜

    清蒋士铨撰。其生平见《冬青树》条。此剧叙述康熙初年吴三桂盘据云南谋叛时,广西将军孙延龄与之勾结,举兵迫巡抚马雄镇投降,巡抚不从,遂抓其全家入狱四年之久。之后吴三桂遣其将孙吴宗斩孙延龄,而礼遇马雄镇劝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