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1582-1652)撰。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六年(1633),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疫病流行,时医用伤寒证治之不效,死者无数,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吴氏目睹惨景,深感“守古法不合新病”,遂推究病源,研讨病理,认真探索,认为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崇祯十五年(1642)撰成此书。全书约五万字。上卷论有原病、温病初起、传变不长、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攻、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补泻兼施、神虚谵语、圣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凉药论、脉证不应等。下卷为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论食、论饮、行邪伏邪之别、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肢体浮肿、感冒兼疫、疟疾兼疫、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疫、调理法、伤寒例正误、诸家温疫正误等。吴氏认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外界气候不正常,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并非必定致人于病不可,“寒热温凉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有损益。假定秋热必多晴,春寒固多雨,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把感染温疫的病因称之为“戾气”或杂气。这种气我们感觉不到,“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且无臭,何能得睹得闻”。戾气有多种多样,感染不同的戾气,产生不同的病症,“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故其气各异也。”各种传染性疾患,亦由这种戾气所引起的。吴氏还比较正确地提出对传染病某些规律性认识,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说,前人认为热病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引起的,而吴氏则认为传染的来源是自然环境和人与人的相互传染。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杂气和人接触不一定都要发病,而是和人的抵抗力及杂气多少有关。“盖有三人,早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邪?”对疫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也有创见,认为温疫之病,即不同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邪在膜原”。症见“始则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并因邪气浮越诸经,故可出现头颈痛、腰痛、肋痛、耳聋、寒热、目痛、鼻干不眠等兼证。在治疗上注重“客邪贵乎早逐”的原则及原因疗法。提出温病初起,邪在膜原宜疏祛邪;毒邪已溃,中结渐开,助其汗解;邪八胃腑则攻里通下。吴氏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等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应用。总之此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理细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创造了传染病病原学说,此书成为我国第一部温疫病专门论著,使我国医学在传染病学这一学科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后来温病学说在治疗措施上采用清凉解毒的治疗方法,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吴氏的影响下,温病学很快发展起来,并形成了温病学派,清代的叶桂、薛雪等人继续推进发展了这一学派,有关著作《广温疫论》等也相继问世。足见吴氏学说影响极大。清初戴天章曾称:“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温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清史稿·吴有性传》中评价说:“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壁》一书为清人王嘉谟增删补辑而成。有清初刻本、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絜斋家塾书抄

    十二卷。宋袁燮(1144-1224)撰。燮字和叔,号絜斋,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文学家。淳熙辛丑(1181)进士,官至显谟阁学士,卒谥正献。燮少时以名节自期,任礼部侍郎时,曾与史弥远

  • 张小山小令

    二卷。元张可久(1270?-1348?)撰。可久字仲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待考。尝仕为路史,转首领官。亦官桐庐典史。工散曲。著有散曲集《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等

  • 遂初堂诗集

    十二卷。清焕明(1771-1832)撰。焕明,号瞻庵,姓爱新觉罗氏,满州镶红旗人。他五岁从师读《三字经》,十岁读清书,十六岁学翻译,十八卷因父授金城守尉随母赴任所,始咏诗。二十岁遇应封三期,考试马步箭

  • 孟子刘注

    一卷。汉刘熙撰。熙字成国,北海郡(今山东潍坊西南)人。汉训诂学家,著有《释名》八卷二十七篇,为汉语语源学重要著作。清宋翔凤编辑。《吴志·韦曜传》中,曜称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今本《释名》题为汉安南

  • 列子张湛注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1717-1796)撰。卢文弨,字弨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年更号抱经,浙东杭州人。乾隆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湖南学政。告老还乡后,历主江浙各书院。终身从事校勘工作,他所校勘

  • 医闾集

    九卷。明贺钦(1437-1510)撰。贺钦字克恭、别号医闾,其先人为浙江定海人,以戍籍隶辽东义州卫。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寻告病归。弘治初(1488)起陕西参议,檄未至而母殁,乃上疏

  • 唐月令注

    一卷。补遗,一卷。附考,一卷。唐李林甫等撰,清茆泮林辑。《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御刊定礼记月令》一卷,集贤院学士李林甫、陈希烈、徐安贞,直学士刘光谦、齐光又、陆善经,修撰官史玄晏、待制官梁令瓒等注解

  • 水云楼词

    二卷。续一卷。清蒋春霖(1818——1868)撰。蒋春霖,字鹿潭,江苏江阴人,早弃举业,曾任两淮富安场盐大使等小盐官。年少时,曾专意工诗,中年时又弃而工词。其词多婉约,与纳兰容若、项鸿祚并称“三鼎足”

  • 雨窗集

    残存五篇。话本小说集,明洪楩编刊的话本小说总集《六十家小说》(今刊书名《清平山堂话本》)中首集。残存五篇为:《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曹伯明错勘赃记》、《错认尸》、《董永遇仙记》、《戒指儿记》,多是宋元

  • 春秋揆

    一卷。明黄道周(见《易象正》)撰。该书以《春秋》所载之事证以天象,大抵以皇极经世之学论及《春秋》,发前人所未发。但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四库馆臣曾见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四库全书总目》将该书列入《春秋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