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王氏经说

王氏经说

六卷。清王绍兰(详见《周人经说》)撰。本书卷一为《周礼》,卷二为《礼记》,卷三,卷四、卷五为《左传》,卷六为《公羊》、《穀梁》。其考订经义,颇多可取之处。如“共簠簋”一条,认为《毛传》据内因此簋圆簠方,《说文》据外所以簋方簠圆,这是因为所拓内外不同的缘故,并非方圆不同。“子羔之袭也玄冕”一条,郑注:“玄冕,大夫服。未闻子羔何为袭之”,绍兰认为《史说·卫世家》有:“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集解》引贾逵说:“子羔,卫大夫高柴”,那么子羔曾为大夫,因此得袭玄冕。郑说“未闻”,大概是偶然未曾顾及。此说明确。“郑弃其师”一条,认为《经》上写郑明责文公,其师即文公之师,那么弃其师文公为首恶,因此称国以见义,左氏只说“郑人恶高克”,《穀梁传》称“恶其长”,也是责克之词。《公羊》微现其意,而说“恶其将”,仍与《左传》、《谷梁》相同,都不合乎《春秋》直书“郑”的本义。《郑风》清人叙说:“刺文公也”。诗人专刺文公,正与《春秋》责备文公用意相同。因为危国亡师,罪在高克,而进退高克不以礼,道其本,则在文公,所以说危国亡师之本。可见《诗》与《春秋》互为表里,其义较三传为长。这一见地中情合理。按刘向《说苑·君道篇》:“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是不承天意,忘其在位之所以宜事也。”因此,郑伯厌恶一人而兼弃其师,所以《春秋》有夷狄不君之词。子政是传《穀梁》学的人,这一定是《穀梁》学先师遗说,范宁《集解》失其要旨。至于辨析《公羊》“讥二名”一条,似乎尚未能领悟传意。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本书:“实事求是”,“于礼学尤所用心”。有潘氏功顺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初编·总类)。

猜你喜欢

  • 松崖医径

    二卷。明程玠(生卒年不详)撰。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成化甲辰(1484)进士,通九流医卜之学,著述较多,除此书外,另有《八门遁甲》、《眼科秘方》、《医论集粹》等书。此书卷上首先论

  • 物原

    一卷。明罗颀(生卒年不详)撰。罗颀字仪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本书为更订宋高承《事物纪原》而作。全书共分十八门,共二百三十九条。《事物纪原》尚著明出典,而本书混众说而为一,舛误之处很多。如谓乌孙

  • 推春秋日食法

    一卷。清施彦士(详见《春秋朔闰表发覆》)撰。该表据嘉兴人徐发所订天元历理,推断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共三十四次。该书收入作者所著《求己堂八种》中,有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

  • 虞阳说苑甲编

    二十卷。原题湘素主人编。著者生长于虞阳,喜闻虞事,尤多改虞人著述。自兵燹以来,旧著散失,则访故家,求市肆,二十年积累数十种,以善本考订,又数十年来,裒然成帙。其时邑人适有修志之役,乡里父老,相与校理旧

  • 学规类编

    二十七卷。清代张伯行(见《道统录》)撰。此书成于康熙末年,作者在福建设正谊学堂,倡导理学,并建书院,此书便是作者为书院诸生订立的学规,以程朱理学为宗。全书首载有清太祖训饬士子文,其次辑录了宋、元、明程

  • 通学斋丛书

    五十一种,其中九种为二十五卷,其余不分卷。清邹凌沅编。邹凌沅字叔澄,江西高安人。丛书名曰“通学”,是取中西学术融会贯通之意,所收大部分是介绍西方文化学术的著作和译著,如邹凌沅编《中外章程汇编》、《格致

  • 板桥诗钞

    四卷。《词钞》一卷。《道情一卷》。《家书一卷》。《题画》一卷。清郑燮(1693-1765)撰。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以号行于世,人称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

  • 字学元元

    十卷。明袁子让撰。袁氏字仔肩,号七十一峰主人,彬州(今湖南彬县)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精等韵之学,另著《香海棠集》。《字学元元》刊于万历三十一年

  • 东南纪事

    十二卷,《西南纪事》十二卷。清邵廷采(1648-1711)撰。邵廷采,字元斯,又字念鲁,浙江余姚人,清初学者。廷采曾主持姚江书院,好向明末遗老访问明亡故事。曾向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学习《易纬》乾坤

  • 道德真经集解

    四卷。宋赵秉文(约1159-1228)撰。赵秉文,滏阳(今属河北磁县)人,兴定元年(1217)授侍读学士。后晋礼部尚书仍兼侍读学士。撰有《道德真经集解》。赵秉文认为道与德相须而不相离,因此不将《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