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益阳县志

益阳县志

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姚念杨等修,赵裴哲纂。姚念杨,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益阳县知县。赵裴哲,益阳县人,候选教谕。《益阳县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共二十五卷首一卷,分为十二门。一,舆地志,为目七,曰疆域、极度、沿革、山川、关隘、风俗、物产。二,营建志,为目四,曰公署、仓库、津梁、坊表。三,民赋志,为目六,曰户口、土田、水利、赋役、积储、公产。四,学校志,为目九,曰学宫、建置、崇祀、教条、学额、典籍、书院、义学、社学、考棚。五,仪志,为目十,曰祭礼、朝贺礼、受朔礼、迎春礼、耕礼、讲约礼、乡饮酒礼、宾兴礼、救抒礼、祈礼。六,武备志,为目四,曰营制、汛、邮铺、兵事。七,秩官志,为目三,曰文职、武职、名宦。八,选举志,为目六,曰科第、乡贡、辟举、武勋、赀选、杂识。九,人物志,为目十二,曰乡贤、宦业、忠义、孝友、文苑、举行、善行、隐逸、寿士、列女、方技、流寓。十,封志,为目二,曰封赠、录。十一,艺文志,为目二,曰书目、补遗。十二,尚徵志,为目六,曰藩封、古迹、邱墓、寺观、祥异、遗事。此志类目条例灿然,搜采故实,颇称宏富。其繁简得当,准诸体裁,无乖志例。艺文补遗,首列明朝诰谕及正统初祭故刑部右侍郎曹宏文等数篇,为方志中所罕见,殆亦表彰胜朝遗烈之意。

猜你喜欢

  • 利津县新志

    十卷。清韩文祐纂修。韩文祐字青藜,河南唐县人,康熙十一年(1672)由官监任利津知县。《利津县志》,创修于明隆庆贾光大,再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冯执中,三修于此。韩文祐宰利津县,奉敕修志,乃清

  • 韩诗外传校注

    十卷。附补逸一卷。清吴棠撰。吴棠字仲宣,安徽盱眙(今属江苏)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官至四川总督,谥勤惠。《韩诗外传校注》原题新安周廷案校注,但书中却有武进赵怀玉的校语。周赵二人均有校注本行世

  • 类苑琼英

    十卷。明俞安期(详见《唐类函》)撰。本书分别事类、纂辑故实。每条止撮举二字,而以原文细注其下。观其书体例前后编排颇无伦次,有的门类多缺,疑为未完之本。

  • 易经音训

    不分卷。清杨国桢主持编校。杨国桢,崇阳人。嘉庆进士。抚河南七年,悯读书人得书难,刊十三经读本,又因《论语》、《孟子》家有其书,去之。只刊十一经。此《易经音训》即其一。由开封知府存业、知县袁俊、汪杰、李

  • 太谷程帖

    见《集雅园帖》。

  • 九经误字

    一卷。清顾炎武(详见《左传杜解补正》)撰。炎武因明国子监所刊诸经字多讹脱,而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极不便于经籍流传,乃考石经及各种旧刻经籍作成此书,以纠正经籍在流传中的错字讹脱。其原则是凡监本有笔误显然

  • 明人尺牍、国朝尺牍

    八卷。清马锦以无锡秦瀛所藏明清两代尺牍勒石。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成。各四卷,明七十二家,清二十三家。其选择摹勒皆精。明人尺牍,多是朱卧庵之旧藏。朱卧庵名亦,精于鉴别,凡留耕堂中物,皆可观。古人

  • 柏庭琐言

    不分卷。清张在辛(生卒年不详)撰,在辛字柏庭。本书分篆印心法、隶法琐言,写照琐言、撰杖琐言、解画琐言,烬余志略,修觞琐言、画石琐言,夕阳回光十部分,版本有清乾隆十三年(1748)单行本,《清史稿艺文志

  • 毛诗周氏注

    一卷。南朝宋周续之(377-423)撰。清马国翰辑。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今山西代县)人。《宋书》、《南史》有传。续之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数年

  • 平津馆丛书

    十集,四十三种,二百五十四卷。清孙星衍(详见《岱南阁丛书》)编辑。汉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地当高津、平原一带,孙星衍为山东督粮道,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