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破邪论

破邪论

二卷。唐代释法琳(572-640)撰。法琳,俗姓陈,原籍颖川(治所在河南许昌)人,祖上仕隋,寓居襄阳。少年出家,游历金陵、楚郢(江陵)各地,广习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蓄发俗服入关,隐居青溪山鬼谷洞(在湖北远安县),精勤诵习,白昼钻研佛经,夜间披览俗典,学业大进,曾撰有《青溪山记》。他为了解道教的情况,还曾穿起黄巾道服与道士交往,自觉道教不如佛教。故唐武德年初(618),重归佛门,住济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原是返俗的道士),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谓佛教“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意见,法琳据理力陈,李渊闻言权衡利弊,将傅奕奏事置之一旁。然而,傅奕欲置佛教于死地,故意将奏事内容公开,诬称佛徒为“秃丁”、“胡鬼”,致使舆论对佛教大为不利,社会上鄙视歧视佛教徒之风抬头。为此佛教总持寺的普应撰《破邪论》二卷,居士李师政撰《内德论》、《正邪论》,广引佛教经论,破斥傅奕之说。而法琳认为佛教经论正是傅奕攻击的对象,纵然引用,岂能使其心服,于是自撰《破邪论》二卷。法琳行世之时,正值唐代佛道矛盾激烈之时,为了护教去邪,除撰有《破邪论》外,还著有《辩正论》。其他所作据沙门彦惊曾和道宣分别撰作的《法琳传》记载,还有《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三教系谱》、《释老宗源》共合三十卷,以及《表》、《章》、《诔》、《大乘教法》等共三十余卷。可惜这部分文集原本现已失传了。现只存有《破邪论》和《辩正论》二书。《破邪论》一书,约八千多字,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古代传说,用傅奕所信学说以破斥其谬见,此论问世后,虞世南特为写了一篇序文,风行一时。上卷,行文先列出傅奕武德四年四月二十日启,在每段引文下,加以箴弹;次列武德四年九月十二日法琳上秦王(李世民)启,再引傅奕上书十一事中第八事之文;最后,引道经师敬佛文,孔书称叹佛文,及自汉至元魏佛法通流大略。下卷,初摘录傅奕所上十一事文,然后每条详加辨解其诬妄所在。《破邪论》在当时护法持教,驳斥傅奕诬佛,正听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扬州藏经院本。

猜你喜欢

  • 钱氏私志

    一卷。宋钱愐撰。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愐曾官太尉,其它事迹均不详。《钱氏私志》为杂事之书,书末有钱世昭序:称叔父太尉,凡耳目所接之事,皆广记而集累下来,得数万言,世昭叙而集之,名曰《钱氏

  • 春秋楚地答问

    一卷。清易本烺(详见《易解呓通》)撰。该书对春秋时楚地加以考证,自设问答,计有汉阳诸姬国在何地;今之安陆属汉东何国、何以名郊郢、治此地者何官;澨、雍澨何在;若、敖二字何解;汉东之国随为大,其次为谁;随

  • 德化县志

    ①十六卷,清高植纂修,沈锡三续修,罗为孝续纂。高植,字槐堂,浙江武康县人,乾隆十四年(1749)进士,十六年(1751)任德化县知县。官至松江府同知。沈锡三,浙江德清人,乾隆四十年(1775)任德化知

  • 常宁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玉山修,李孝经纂。玉山,蒙人,曾任常宁县知县。李孝经,邑人,举人,曾任广西知县。按常宁县志,创修于明成化年间。万历年间曾续修。迄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张问明一修,雍正十年(173

  • 星学发轫

    十六卷。美国罗密士撰。英国骆三畏口译。熙璋、王镇贤、左庚笔述。罗密士籍里生平不详;骆三畏字敬斋,同文馆天文教习;熙璋等并同文馆中天文馆肄业生。是书凡十六卷。首二卷,论天文仪器;次六卷,论测算诸星之步位

  • 存轩集

    无卷数。明赵友同(1364-1418)撰。友同,字彦如(一作字彦和),浙江浦江人,后徙居长洲。少专心好学,曾拜宋濂、戴良为师。明洪武末官华亭训导,永乐初考满当迁,由姚广孝推荐授太医院御医。参与修纂《永

  • 乔氏易俟

    十八卷。清乔莱(1642-1694)撰。乔莱字石林,江苏宝应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曾典广西乡试,参与《明史》纂修。康熙二十年(1687)罢官归里,后召还

  • 涞水集

    二卷。明文洪(约1461前后在世)撰。文洪,字功大,号希素,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涞水县教谕,并以名其此集。文洪为文徵明之祖父,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长洲

  • 阅耕余录

    六卷。明张所望(生卒年不详)撰。张所望,字叔翘,上海(今地名同)人。万历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此书为张所望之随笔札记,其中多有所考证,但采摭旧文者亦不少。内容兼涉谐谑、因果报应等杂事,有些类似陈继

  • 书斋夜话

    四卷。宋末元初俞琬(约1253-约1314)撰。生平事迹详见《周易集说》。俞琬精通易学及道家学说,著有《读易举要》、《月下偶谈》、《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席上腐谈》、《阴符经注》、《元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