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笺

礼笺

三卷。清金榜(详见《周易考古》条)撰。金榜治礼宗郑玄,采集旧闻,摭拾秘笈逸文要义,著述而成。书首有大学士大兴朱珪《序》,《序》言“新安金君,枕葄六经,尤邃于《礼》,以郑氏书为言《礼》者之舌人,而病贾、孔二疏,不能补其漏疏,宣其奥密,非善译郑氏者,乃自著论数十篇。大而天文、地域、学校、郊庙、明堂,以及车旗器服之细,罔弗贯串群言,折衷一是。第祖郑诗笺毛之义,名曰《礼笺》,录以示余。余叹其词精义核,不必训诂全经,而以之宣译圣典,不失三代制作明备之所在。余经学疏陋,读此书,其言‘司马法有正卒羡卒之分’,‘三江汉为北,岷为中,浙为南’,‘秦正月用亥’,‘禘兼天地人’,皆于夙所见合。君养疴林泉,多暇日,读书实事求是。所诣益深,当更取诸经之疑义而译之,为学者之矩臬”等等。末题“乾隆五十九年八月朏,大兴朱珪于粤东抚署之存得斋”。此书共三卷。分别为:卷一自“九赋九式”至“凫氏为钟”,凡十五条,皆辨释《周礼》;卷二自“金奏肆夏”至“阴厌阳厌”,凡十七条,皆辨释《仪礼》;卷三自“旬之外远某月”至“反三年之练葛”,凡十六条,皆辨解《礼记》。概以郑注为主,曰《礼笺》者,仿郑笺诗作《毛传》。如《九赋》之解,孙氏《正义》,亦间采金说。释“九式丧荒”,谓“当从《大府》作《丧纪》”,谓“凶荒事出非常,不可预为节度”,孙氏《正义》引之。释“军赋”,谓“凡令民赋以地与民制这”,其言“用民之数与《小司徒》上、中、下地可任人数本相出入”。此引《左传》可证,子产曰:“孔张有禄于国,有赋于军,则有禄田,即有军赋”。释《仪礼》“为人后者于兄弟争一等”一节,据贺循为“后服”议,认为“后之子兄弟若子”,遂改经文。胡氏《正义》,谓“戴氏校《仪礼集释》,程氏《丧服》足征《记》因之”。说虽异,皆以《石经》为误。卢氏详校阮氏《校勘记》,亦用金说。胡氏力引凌氏《说辟》是此书“改经”之非,认为“《通典》刻易淆,未可据以改经”。则此书可议,尚不止此。又释《小功章》“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胡氏《正义》取此书“适子妾子同”之说,而不取“君专指士”之说。至若释《月令》“毋失经纪,以初为常”,认为是“后世所谓岁差”。古人已深明其故,且作为《令》申告流传,其后畴人子弟分散,其学不传。而金还认为“不传”之故,是“孔疏分释之误”,则确有特识。此外辨释亦多创新义,清代研究《三礼》者极多,此书可谓注疏中之佼佼者。有《皇清经解》本。

猜你喜欢

  • 伤寒大白

    四卷。清秦之桢(生卒年不详)撰。秦之桢字皇士,云间(今上海松江)人。秦氏秉承家学,以医闻名于当时。对仲景之《伤寒论》颇有研究。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书中不以经分篇,而以见证分类,每类先论一

  • 满苏经书成语

    四类。清明铎(生卒年不详)撰。明铎字振文。锒黄旗人。姓董佳氏。清初有名哲苏肯华连者,居董佳城地方。因以地名为氏。明铎为其第四世孙。任笔帖式,通国书翻译。撰有《音汉清文鉴》,书取《御制清文鉴》满洲语,译

  • 西湖佳话古今遗迹

    见《西湖佳话》

  • 谐铎

    清沈起凤(1741-?)撰。沈起凤字桐妻,号薲渔、红心词客,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十八岁时中举,后屡试不第,五十岁前后,一度在安徽祁门县做过县学教官。一生穷困潦倒,主要靠卖

  • 榕村谱录合考

    二卷。清李清馥辑。清馥字根侯,福建安溪人,系李光地(详见《李文贞公年谱》之孙。此书系根据年谱、《榕村语录续编》、文集和其他的记载编成,事实较年谱为详。其记有关事迹及人物多能全其始末,颇便参考。此书有乾

  • 四书鞭形

    二十卷。明刘凤翔撰。凤翔字嶰竹,署籍广川(今山东临淄县)。卷首有自序,又有周文德序。“鞭影”二字出自佛书,自序与周序,皆以禅为喻。其自为说,也往往杂以禅理。其书对经旨体会很深,融会群说,发抒己见,《大

  • 左传五十凡例

    二卷。清骆成駫撰。成駫,资中(今属四川省)人。该书研究《左传》中的凡例。据晋人杜预说,《春秋》“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春秋序》),总结出

  • 睽车志

    六卷。宋郭彖撰。生卒年不详。郭彖字伯象,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约宋孝宗乾道初前后在世,由进士历官知兴国军。《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著录,《直斋书录解题》题五卷,《宋史艺文志》作

  • 中等国文典

    近代章士钊(1882-1973)撰。士钊字行严,湖南长沙人。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等职,著有《柳文指要》等。是书为《马氏文通》之后一部较有影响的

  • 历代铨选志

    一卷。清袁定远撰。袁定远,里贯未详。本书乃作者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时所作。主要记述各朝铨政选举之法,即历朝选用官吏的制度。全书叙述较为简略,又有遗漏、失实之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多略而不叙;又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