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义证

礼记义证

一卷。后魏刘芳(详见《毛诗笺诗义证》条)辑。清马国翰撰。马辑本只六条,有得有失。其有,“云卜赴也,赴来者之心”。此为得也。赴从卜声。《诗·大田》“秉畀炎火”,《释文》“秉”,“《韩诗》作卜,卜报也”。《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郑注“报读为‘赴疾’之赴”。卜、报、赴一声之转。今训卜为赴者,盖亦读如赴疾之赴,视“报”义为精。《白虎通·蓍龟篇》“卜赴也,爆见兆也”。知其说远有所本矣。又云“通其率以十一为正,谓野九夫之田而税一,国中十一夫之田而税一”。此为失也。《孟子》九一是九中税一,则十一当是十中税一,非十一而税一。《孟子》言“贡”、“助”、“辙”十一。以为九一与十一相差甚少,也可谓十一,则必贡助通都为十一;然而殷不包括贡法,将如何也为十一,其义难圆通。《小雅·甫田疏》云:“助者九夫而税一夫之田,贡者什一而贡一夫之谷,通之二十夫而税一”,不免沿其此误。又云“周之小学为辟,在郊”。此又失也。《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诸侯曰宫”。这“辟”为“大学”之定名,怎能附于小学呢?《灵台疏》:“《王制》以殷之辟与《大学》为一,因而说之,不必常以大学为辟,小学亦可。”是从其错讹。又“路下之燕寝,故有房”。此又失也。《斯干》“筑室百堵”,《郑笺》谓“筑燕寝也。天子之寝有左右房,宗庙及路寝,制如明堂”。此据下“西南其户”句,故以燕寝立文,认为路寝有左右房。观《书·顾命》、《诗·王风》及《礼·丧大记)自见。凡《礼》经所言,多是正寝。郑注每以“东房西室”为说,殆不足信。“阖门左扉”,郑注明曰“路寝门”,今以为“燕寝”,颇觉似是而非。《斯干》疏云:“天子路寝,既如明堂”。认为自然燕寝之制当如诸侯路寝,故知有左右房,与《玉藻疏》同,则也终为旧说所囿。又云“玄绡衣为玄端”,此又失也。《玉藻》云“以帛裹布,非礼也。凡玄端朝服皆用布,若以绡衣裼,便是以帛裹布。”《记》意断不应如此。黄以周《衣服通故》“以狐袭豹裒为士服,不关天子诸侯”,其见最高。《孔疏》引皇侃云:“玄衣,玄端也。畿内诸侯朝服用缁衣,畿外用玄衣”。此狐青又是畿外诸侯朝服之裘,重纰谬,应为《孔疏》所斥也。又云“六冕之裘皆黑羔裘”,此其得也。《司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等等。大裘为冬至祀天之服,其时必裘,春秋四时祭中值冬日亦必裘,祀五帝中祈谷一祭亦可裘。所以经文承上统言,为四时无皆裘之理,人所易晓。孙贻让《周礼正义》一再驳刘氏此说,恐为人所笑。《召南》疏云:“二刘等以《司服》云‘服大裘而冕’,以下冕不复言裘;《司裘》云‘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亦不别言衮冕以下之裘。说明六冕与爵弁同用大裘之羔裘。“二刘”即刘焯、刘炫、焯炫常并称之。其书之得失,庶几可知也。《王制》“公田藉而不税”疏:引刘氏及皇氏云“夏时民多,家得五十亩而贡五亩。殷时民稍稀,家得七十亩而助七亩。周时其家至稀,家得百亩而彻十亩,故云其实皆什一。”此当以《义证》申说《郑注》引《孟子》语,而马氏失采。但此说颇误,《井田通故》已议之。又马辑他种往往有附载。今考《魏书》及《北史本传》,并载芳与王肃《问答》,极言“男子有笄,冠尊,故夺其笄。”此说甚精当。亦与《礼记》相涉,于是附记录之。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国朝名人著述丛书

    十五种,十六卷。清佚名编。丛书不著编者名氏。所收均为清代学者文论、诗论著作,与书名不十分相符,而且多为常见著作。如顾炎武《救文格论》一卷,见于《亭林遗书》;黄宗羲《金石要例》一卷,见于《梨洲遗书》;王

  • 艺术丛书

    四十五种。不知编辑者姓氏。该书分五类,其中书学五种(有宋陈思《御览书苑菁华》二十卷、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六卷等)、画学十八种(如清释道济《苦瓜和尚画语录》一卷、清郑燮《板桥题画》一卷、清金农《心农题画

  • 销夏

    一名《销夏部》、四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记》条)撰。此书杂录清胜之事,取其可以销夏者,编辑成帙。陈继儒在书首自序中说:“昔人避暑者曰:愿得泰岱之长松焉、潇湘之修竹焉、匡庐之飞瀑焉、太湖之明月焉、

  • 北地傅氏遗书

    五种,六卷。民国张鹏一(详见《关陇丛书》)编。该书收傅干、傅巽、傅嘏、傅玄、傅咸五人著作。傅干,汉代人。傅巽为三国魏时人。傅嘏(209-255),三国魏时哲学家,字兰石。傅玄(217-278),详见《

  • 大学古记

    一卷。明刘宗周撰。详见《大学衍义补赞英华》条。是书从“分大学之道”至“国治而后天下平”为一章,这章统释大学之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此谓知之至也”为二章,这章申明格物在致知之义。“所谓诚其意者”至

  • 礼记解四书

    一卷。清范士增(详见《周易解四书》)撰。是卷以《礼记》解四书,如“事父母能竭其力”,解为“外则尽物,内则尽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解为“不志亲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解为“俯焉日

  • 钜文

    十二卷。旧本题明屠隆(1542-1605)撰。屠隆,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本集杂选经传及古文词,分宏放、悲壮、奇古、闲适、庄严、绮丽六门,仅八

  • 五经博士考

    三卷。清张金吾(详见《爱日精庐遗稿》)撰。本书孙原湘、李兆洛序,作于道光丙戌年,又有黄廷鉴序,写于道光乙未。廷鉴是金吾老师,其序是本书刊印时所撰,其时金吾已辞世。书前列有《夏陈君子准论五经博士书》以及

  • 周易口义

    十二卷。倪天隐撰。又名《易传》、《易解》、《口义》。是北宋倪天隐述其师胡瑗之说。天隐事迹生平及生卒年均不详。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官至太常博士。此书以《易》之“变易”为出发点,重点阐述人生吉、凶、消

  • 读史大略

    六十卷,附录一卷,清张白撰。张白,字介臣,号定峰,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县学生,肆力于学,尤精于史,于是穷四十年精力写成《读史大略》一书,另附子晋《史略》一卷。此书从开天辟地的远古时期,直至元末,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