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济文衡

经济文衡

《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不著辑者姓名。此书初刻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有杨一清《序》,但称先儒所撰。再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有朱吾弼《序》,仅称其为董崇相家藏本,亦未言作者名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此书为马季机编,所著录的《前集》、《后集》、《续集》之目,亦皆相合。清乾隆四十年(1775),南昌杨云服重刻此书,程恂作《序》,称为南宋滕珙编。滕珙字德章,号蒙斋,婺源(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任官合肥令。与其兄俱师事朱熹,朱子为其父作《墓志铭》,称二子皆有声闻于州县间,又称滕珙廷对甚佳,盖为新安高第。此书中取《朱子语录》、《文集》分类编次,每一论必先著其缘起,次标其立论之意,条分缕析,条理秩然。比较别家所编《经世大训》之类,或简而不详,或繁而少绪者,迥然不同,远在其上。所以,即使不出滕珙之手,亦非学有渊源者则绝不能编辑如此。《前集》皆论学,分为太极、天地、日月、道体、道学、性、性命、心、仁、知、格物、天理人欲等五十五类,辑朱熹在自然观和道德观方面的论述。书中朱熹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太极散为万物,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前有静,静前有动。故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性是一切有生命人和物所具有的天性,但人性与物性又不尽相同。孟子的性善论,是专从性之理而言,但恶的来源没有讲清楚。张载和程颢、程颐的“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提出后,使人性善恶的问题得到解决。性即天理,是全善的。但禀于气质,则有善又有恶。心为一身之主,能认识一切,分析一切。对天理和人欲的判断,全由心来主宰。同时,天理亦寓于心中,穷理就是穷心中之理。仁是心之德,即个人自在的品质。仁主于爱、义主于敬。孝悌是仁之本,五常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无所不在。克己复礼,无私便是仁。人们在穷理灭欲,格物致知中,要把“持敬”作为道德修养的“涵养工夫”。《后集》皆论古,分为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汉景帝、汉光武、春秋、战国、两汉臣、五代臣、孔子、孟子、《易》、《书》、《诗》、年号、地理、井田等七十一类。辑朱熹对历史上的朝代、君主、文臣武将、学者、著作、制度等的评论。如书中朱熹认为,文王虽天下三分有其二,而唯知以臣事纣王,是因为纣恶未盈,天命未改;武王伐纣,是“应天顺人”。如又认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为老子的体用;存心养修,充广其四端,是孟子的体用。提出“王霸之变”的历史观,认为社会的盛衰取决于君主心术的好坏。君主心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君主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续集》则兼辑二集所遗而补之,分为圣学、圣德、修身、新政、时政、用相、君子小人、赏罚、民力、国用、财赋、保甲、边防、学校、礼乐、庙议等四十三类,辑朱熹关于政治、经济、礼乐等方面的论述。如书中朱熹认为,《大学》之道,为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由此。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故君主之家齐,则天下无不治;君主之家不齐,则不能治天下。齐家就要修身,格物穷理为修身之本。如又认为,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恤民之本在君主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国家财用皆出于民,如果不节用,必横征暴敛,故节省财用以固邦本,为不变之理。此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朱子思想尽有体现。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惟是朱子平生学问大端,其见于此。而独以‘经济’为名,殆不可晓。即以开卷一篇论之,‘太极’、‘无极’有何经济可言耶?其门目亦太烦碎,多不应分而分之,《前集》尤甚,亦为一瑕。读者取其宏旨可耳。”此书可与《朱子语类》、《朱子文集》互为表里,相与补充,为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文献。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丁氏新唐书各外国传地理考证

    八卷。清丁谦撰。丁谦,有《丁氏魏书外国传西域传外国传补地理考证》一书,已著录。是书将《新唐书》中突厥传、吐蕃传、回纥等国传、沙陀传、北狄传、东夷传、南蛮传、西域传分别作地理考证,各为一卷。其体例为先录

  • 易小传

    六卷。沈该撰。沈该字守约,一作元约,南宋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绍兴中,官至左仆射、兼修国史,故宋人称此书为《沈丞相易传》。是书释六爻,兼论卦变。不主程氏之义理,也不本邵氏之象数,而独考究遗经,谈三

  • 妇人集

    一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冒褒注。维崧字其年,别号迦陵真贞慧子。康熙时举鸿博,授检讨,参与修撰《明史》。长于骈俪,尤善诗词,著有《迦陵文集》等书。冒褒字无誉,江苏如皋人,冒襄弟,王士祯、

  • 通鉴纂要

    即《少微通鉴节要》。

  • 解庄

    十二卷。明陶望龄(生卒年不详)撰。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今属浙江省)人。万历癸丑(1613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撰《解庄》一书。明儒注解《庄子》者,多为旁证博引;而陶望龄之作,仅此寥寥数条

  • 主父偃书

    一卷。汉主父偃(?-前126)撰。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西北)人。主父为复姓。任中大夫。主张进一步削弱割据势力,下令推恩,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一生勤奋好学,精通《易》、《春秋》百家之言,兼晓纵横

  • 投壶变

    一卷。晋虞谭撰。虞谭字思奥,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右光禄大夫,《晋书》有传。书佚已久,惟《太平御览》时引《投壶变》,文多伪缺,很难理解。《藏林经义杂记》曾记载于十九卷中。马国翰因转录之,以备一

  • 深衣释例

    三卷。清任大椿(1738-1789)撰。任大椿,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苏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恩科举人,三十四年(1769)进士,累官御史,尝充四库编修,尤长名物,著有《经典弁

  • 翰墨鼎彝

    十卷。不著编著者名氏,但标车书楼选刻。卷首有陕西金溪聂文麟序,称养恬集辑古名公牍札,溯周而下,迄于宋、元,莫不详加订正。亦不知养恬为何人。所录皆可谓不伦。如《左氏传》所载诸辞命问答,如薛侯长滕之类,特

  • 莘县乡土志

    不分卷。清周郑表、汪锡康修,孔广文纂。周郑表,光绪末年任莘县知县。汪锡康光绪末年继任周郑表为知县。孔广文字翼轩,县训导。周郑表宰莘县,锐意修志,督催士绅依例采录,延儒学训导孔广文编纂,甫竣,周郑表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