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荀子

荀子

二十卷。荀况(约前319-前230)撰。荀况字卿,时人称之荀卿,汉人避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曾多次游学于齐,三次为齐稷下学宫祭酒。后去楚投奔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被杀之后,他也被罢职,即家于兰陵,著书终老。荀况治学甚广,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造诣精深。他虽承继孔子之说,但却扬弃了其中的消极部分;并从儒家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均有所批判吸收,从而建立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他在政治上,强调维护等级制度,主张用礼义维持社会秩序;在天道观上,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还提出正名的逻辑思想,着重演绎推理的运用,反对诡辩学说,强调名实必须相符;在人性论上,宣扬“性恶”,重视社会环境的教育改造作用。故唐宋之儒认为荀况学说是“离经叛道”,群起而攻之。韩愈读《荀子》曰:“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子》之不合当,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自韩愈谓荀书小疵,宋儒复攻其“性恶”之说。于是贬斥荀子者日众。然清代汉学大儒,多反其说,而钱大昕跋《谢刻荀子》、汪中《荀卿子通论》,二篇,义允辞严,始归于正。须知战国之政治、学术、人心、风俗,与春秋迥异,荀卿之言,皆因乎时势,而大旨遵乎仲尼,唐宋诸儒,偏执己见,而不自知其谬。荀子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成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文章组织绵密,文辞繁茂,长于说理,中心突出,兼以风格浑厚著称。并善于运用类比和引证的方式来反复阐明问题。他的文章标志着中国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汉刘向《七略别录》称为《荀卿新书》,著录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唐人杨倞为本书作注,以文字繁多,分为二十卷,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全书体系严整,贯彻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中阐明对“天”的认识,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即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的人定胜天思想表现得非常强烈。他又以心理学为基础,在《解蔽》里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优越性。他吸取孔子的正名思想和墨家形式逻辑思想,在《正名》里阐述了名词起源的三要素:主观的、客观的和社会的,这些丰富的逻辑思想,均超过前人的成就。又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由“约定俗成”而来。《非十二子》是他评论各家思想的专篇。荀子主张人的造就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他在《性恶》篇里特别强调“注错习俗”,“化性起伪(为)”,虽然性恶说属于唯心主义,但他所揭示的教育作用,却有其合理的一面。反对“学在官府”的古代教育制,争取另向贵贱有等的新制的社会教育方向转化。而他的《礼论》、《王霸》、《王制》、《富国》等篇便阐明了他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荀子》一书不仅反映出荀卿的哲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文学上的成就——反对华辞巧说,崇尚实用,这和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为后代论文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渊源,把文学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荀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文学史上都占重要的地位。但《荀子》亦是先秦诸子书中争论很大的一部书。一种意见全部否定,认为《荀子》全是伪书。以吕思勉、杨筠如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①《荀子》有“非象刑之论,与儒家之尚德化根本不相容。”②“《性恶》之论,法后王之言,亦皆与儒家之义不能并立。”③“其论礼也……亦法家论法之语。”④“儒家大师荀卿,其议论果如今《荀子》书所云,则在儒家中实为异军苍头;安得历先汉二百年迄无祖述之书,亦无反驳之论?”⑤“今《荀子》同《韩非外传》……《管》、《庄》、《列》诸子,《晏子春秋》、《淮南王书》者。……其与诸书同处,足证其书由抄袭而成。”二,否定一部分。以梁启超为代表,他说:“《荀子》全书,大概可信。唯《君子》、《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大略》七篇,疑非尽出荀况之手,或门弟子所记,或后人附益也。”三,全部肯定的,以杜国庠为代表,他认为,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差不多都是可靠的。《成相》篇是荀况晚年自写的思想大纲,在全书各篇中,可以找到和它平行的文字。这就是他全部肯定的理由。(见《先秦诸子思想概要》)《荀子》在唐宋以前没有注本,唐代有杨倞《荀子注》流行最广,宋以来历代都有刻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卢文弨、谢墉校嘉善谢氏安雅堂刻本为最佳。谢墉著有《荀子笺释》。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详赡精确,为《荀子》注本中最好的一种。王注有《诸子集成》本。近人梁启雄著《荀子简释》,有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猜你喜欢

  • 春秋三传会纂旁训

    十二卷。清屠用丰撰。用丰,考感(今湖北孝感)人。该书综合《春秋》三传,加以折衷,并略加训释,附在旁边。有清嘉庆戊辰(1808)卧云堂刊本。

  • 瑞应图残本

    一卷。不著撰人姓名。此书援引梁孙柔之《瑞应图》及宋书《符瑞志》中有关内容而成,但已残缺,主要记载天地间“瑞应”之物,如用神龟、青龙、朱雀等来附会封建统治政权等内容。如青龙条”:“青龙水之精也,乘云雨而

  • 熙朝雅颂集

    一百三十四卷。清铁保(1752-1824)等纂辑。铁保,字治亭,一字梅庵,先世姓觉罗氏,改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工书法。集满人诗文,编《白山诗介》。著有《惟清斋集》。

  • 蠙庐诗钞

    十卷。清王荫槐(1782-?)撰。王荫槐,字味兰,号子和;家有偶园,自号偶园荷锄者。盱眙(今属江苏省)人。他于道光癸酉乡举后七上春宫皆不第,丙戌挑二等改校官将及,以亲老乞停选,终养于家。五十岁时,刻有

  • 刻烛集

    一卷。清曹仁虎(1731-1787)编。曹仁虎字来殷,号习庵。嘉定(今上海)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南巡,召试,列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六年(176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

  • 千金方衍义

    三十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此书仿赵以德敷衍《金匮》之义而名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内容恢宏,博大精深,然自来医家未传笺释注本,为使其流传后世,张氏取旧刻善本,参互考订,进行校刊。依原书

  • 汉学师承记

    八卷,附经师经义目录一卷。清江藩撰。江氏有《隶经文》《续隶经文》。此书初成,龚自珍就认为其汉学名目有十不安(见《定盦文集补编·与江子屏书》)。龚谓,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

  • 友古词

    一卷。宋蔡伸(1088-1156)撰。蔡伸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他是端明殿学士蔡襄之孙,宣和间官彭城倅(副职),历官左中大夫。他曾与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向子

  • 诸史评节

    三十九卷。明陈深编撰。陈深生平事迹见《周礼训隽》条。所撰《诸史评节》,采录《国语》、《后汉书》诸书,皆随意杂抄,漫无体例。《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两江总督采进本。现存三十九卷本、四十卷本、四十卷后集八

  • 巴塘志略

    二卷,清钱召棠纂修。钱召棠,曾任巴塘粮务嘉善。巴塘为蜀极边,其地粮务为清代置官之始。巴塘有志始于是篇。《巴塘志略》道光二十二年(1842)修,钞本。二卷。按目曰例言、曰通道、曰疆界、曰舆图、曰山川、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