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蒙古字韵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注“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现代学者考证此书非宗文所撰。此书现在仅存一个旧写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年)朱宗文所做的校订本,也已流失国外。《元史·释老传》云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案帝师八思巴所创新字,初称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颁诏推行,元亡后渐废弃。今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主要借用藏文字母,另有少数梵文字母和新造字母。字母最初为四十一个,后续有增加。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分元音和辅音。书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书写单位为音节。《蒙古字韵》朱宗文校订本卷首有刘更序、朱宗文序。正编包括蒙古字韵总括变化之图、校正字样、字母、篆字母、韵书正文、回避字样等。韵书正文分十五个韵部:①东、②庚、③阳、④支、⑤鱼、⑥佳、⑦真、⑧寒、⑨先、⑩萧、⑾尤、⑿覃、⒀侵、⒁歌、⒂麻。各韵顺序大致按收声类聚。每一韵部又分为若干韵类,每一韵类按照声类始见终日顺序排列同音字组,上冠八思巴字字头,下列所拼汉字,汉字标明平上去入四声。本书是用八思巴字拼写汉字的“通用备检”之书,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是语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亦可用作考释、解读八思巴字文物铭文的参考,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十分重视对这部著作的整理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猜你喜欢

  • 玉山纪游

    一卷。元顾瑛(1310-1369)纪游唱和之作,明袁华厘定成帙。顾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昆山(今属江苏)人。集中所游,自昆山以外,有天平山、灵岩山、虎丘、西湖、吴江、锡山、上方山、观音山,亦有远在数百

  • 易数钩隐图

    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刘牧(1011~1064)撰。刘牧,字先之,号长民,世称长民先生。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其学源于陈抟、种放,受《易》于范谔昌,与邵雍先天之学异派同源。为北宋

  • 蒿庵集

    三卷。清张尔歧(1612-1678)撰。张尔歧,字稷若,号蒿庵。济阳(今属山东)人。明末诸生,入清后归隐乡里,以教授著述为乐。平生深研经学、理学,并以此闻名于世。亦能诗能文,诗文多描写乡居生活及旅游见

  • 南阳府志

    十二卷,明杨应奎纂修,曹鼎、谢崇补遗,张嘉谋校注。杨应奎,字文焕,山东益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嘉靖初年来任。张嘉谋(1874-1941),字中孚,自号梅溪钓徒,邑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

  • 性理吟

    一卷。明谭宝焕撰。生平见《谭樵海集》条。是集成于明正德壬申(1512年),前有自序,皆用四书及性理中字句为题。前列朱子之说,而以一诗括其意。前集一卷为七言绝句,后集一卷为七言律诗。其意不在于诗,很难以

  • 颜氏家训

    二卷。北朝时颜之推(531-约590)撰。颜之推字介,山东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县)。其父勰,对《周官》、《左氏学》很有研究,颜之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二岁时,正值梁湘王绛自讲老庄,于是拜绛为

  • 虞初新志

    二十卷。清张潮(1605-?)编辑。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新安(今安徽歙县)人,清初文学家。以岁贡生官翰林院孔目。喜刻书,曾辑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书丛》,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幽梦影》等。

  • 宾退录

    十卷。南宋赵与时(生卒年不详)撰。赵与时字行之,一说字德行,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平事迹不详,《宋史》无传,志乘亦不载其名,惟赵孟坚《彝斋文编》有《从伯故丽水丞赵公墓铭》一篇,谓

  • 章贡稿

    二卷。明陆奎章撰。陆奎章,字子翰,自号孤陈山人,又号东坤子。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至福建泰宁知县。此编首有正德八年(1513)翰林院侍讲南海伦文叙文,及正德七年(1512

  • 圣学知统翼录

    二卷。清魏裔介(详见《孝经注义》)撰。魏裔介既撰《圣学知统录》,以为尚缺乏完整,复作此书以翼助之。所录共22人,上起伯夷、柳下惠、董仲舒,中及韩愈、胡瑗、邵雍、杨时,下迄蔡清、罗钦顺、顾宪成、高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