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考

诗考

一卷。《诗地理考》六卷。王应麟(1223-1296)撰。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路治在今浙江鄞县)人。南宋著名学者。淳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他学问广博,在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著述除《诗考》、《诗地理考》外,还有《困学纪闻》、《玉海》、《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掖垣类稿》、《通鉴地理考》、《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问答》、《蒙训》、《词学指南》、《词学题苑》、《笔海》、《姓氏急就篇》、《汉制考》、《六经天文编》、《小学讽咏》等并行于世。王应麟是宋代考据学大家,他的《诗考》(又名《三家诗考》)和《诗地理考》是宋代《诗经》文献学的重要著作,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在《诗考》中从有关古籍中搜集韩、齐、鲁三家诗佚文,并注明出处。为辑三家诗遗说的开山之作。资料虽然不甚完全,但有首创之功。清人范家相《三家诗拾遗》,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都是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之:“然古书散佚,搜采为难,后人踵事增修,较创始易于为力,筚路蓝缕,终当以应麟为首庸也。”二是《诗考》的附录《诗异字异义》收集《诗经》正文之外的异字异义,首开《诗经》异文的校勘与研究,对探讨唐以前古人的用字习惯、方式和规律,对《诗经》的用字规律和本字本义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清阮元《诗经校勘记》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写成的。附录的《逸诗》搜集《诗经》时代未编进《诗经》中的逸诗,对研究《诗经》的诗旨与艺术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对《诗经》的逸诗的辑集工作也有影响。明代钟惺《明新刻逸诗》,清郝懿行《诗经拾遗》等均在它的影响下编成。三是《诗地理考》对《诗经》中的地名,博采古籍,考证研究。说明它们的山川形势、疆域沿革、风土民情等,开《诗经》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此外,书中所表现的严谨治学态度、注重实据和求实精神,摒弃汉学中空谈义理、穿凿附会的方法,对后代的古代文献研究有着良好的导向。版本有《玉海》(元刊明修清康熙补刊本,浙江书局本,成都志古堂本)、《津逮秘书》(汲古阁本,景汲古阁本)第一集。《学津讨源》(嘉庆本、累嘉庆本)第二集,《丛书集成初编》本。197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猜你喜欢

  • 伤寒论方

    一卷。金成无己(见《注解伤寒论》)撰。该书对《伤寒论》中二十个常用方剂进行了阐述。先列方名,阐释方义原理、适应病症,再列出方剂配伍及加减原则,最后说明注意事项。该书是探讨伤寒方论的专著,与《注解伤寒论

  • 凝香室诗钞

    一卷。清柴静仪撰。柴静仪生卒年不详,字季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举人柴云倩(字云尧)之次女,沈汉嘉之妻。清代画家、诗人。工诗书画,尤工写竹梅。经常与闺友林亚清、顾启姬、钱云仪、冯又今、张槎云、毛安芳

  • 检说文难字

    一卷。清王筠撰。王筠生平著述,见《说文句读》。据说桂馥曾有此撰。王筠在京时,稔知李璋煜藏桂氏辑本,欲观而李氏不与,便辑此本,以利初学。其例以笔画多少为次。凡隶体与篆大异者,虽不异而猝难辨者,重文之不从

  • 毛诗微言

    二十卷。明张以诚撰。以诚字君一,松江华亭(今属江苏省)人。万历辛丑(1601)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是书杂采旧说,无所发明,如丰坊伪诗传之类,皆不辨而滥收之,嗜博贪多失于别择。是书有明刻本。

  • 吴兴绝唱集

    四卷。《续集》二卷。明邱吉(生卒年不详)编。邱吉,字大祐,湖州(今属浙江)人。本书收录其乡元、明两代之诗,亦间及流寓;其人非吴兴而诗为吴兴,作者亦附于后。所录多涉俗艳,不尽诸家之长,且以绝唱为名,而邱

  • 后知不足斋丛书

    八函,七十六种,一百七十一卷。清鲍廷爵编。鲍廷爵字叔衡,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官至浙江候补知县。鲍廷爵的父亲鲍振芳也是一位藏书家,收集古籍甚勤,鲍廷爵承其父志,继续收集古籍,进行校勘,成《后知不足斋

  • ■崌山人集

    八卷。清汪舸(约公元1736年前后在世)撰。汪舸,字可舟,婺源(今安徽芜湖)人,流寓扬州,生卒年均不详。性不谐俗,偃蹇贫病以殁。舸工诗。本集为舸五十岁以后所作。乾隆庚寅(1770),杭世骏为之序。

  • 德清县志

    十卷。清侯元棐修,王振孙等纂。侯元棐,赐进士文林郎,知德清县事。《德清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卷一至卷二为舆地考,列目十三。卷三宫室考,列目十一。卷四食货考,列目八。法制考,列目五。卷五职官

  • 观沧阁藏魏齐造像记

    一卷。清代王潜刚(生卒年不详)编。《观沧阁藏魏齐造像记》一书,收北魏时造像共有四通,即:北魏长庆寺造舍利塔并记,王苌造像并造像记;李禄造像并造像记,比丘僧东朗造像记。收东魏时造像共有四通,即:金明心等

  • 忠义堂帖

    四卷。清光熙重刻宋本。光熙字吉甫。工书,学颜真卿。知名于同治、光绪年间。此帖卷尾有二跋。原帖为宋嘉定八年(1215)刘元刚刻颜真卿法帖。又过二年即嘉定十年(1217)巩平续刻而成。按程南村记此帖共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