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二十四卷。清纪昀(1724-1805)撰。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由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早年讲考证之学,三十岁后以文章名天下,以学识渊博著称。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修官十余年,编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广泛而系统地评价了我国的大量古籍,对古籍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工诗及骈文,著有《纪文达公遗集》和《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作者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包括五种笔记小说,分《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纪昀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关于此书的写作经过和目的,作者在《滦阳消夏录》卷首说:“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可见作者视小说为学问小道,价值所在不过是寓含道德讽劝,所以该书宣扬封建正统道德的说教色彩较浓厚。所记多是鬼怪神异故事,间杂考辨。各篇均不设题,逐条陈述。书中有些故事对道学家的虚伪卑鄙多有揭露讽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鲁迅云:纪昀“处事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书中有触即发,……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此先后诸作家所未有也。”《中国小说史略》)如卷二一条叙一个以道学自诩的塾师,贪图游方僧人的钱财,结果被蜂群螫得头面尽肿,狼狈不堪。卷四一条叙两个道学家在门徒面前大讲其天理人欲之道,背地里却合谋夺取一个寡妇的田产。卷八一条讥刺某翰林表面故作俭素,拒收同乡馈赠,事后却懊丧不已,大骂家奴出气。对当时的社会大事,也间有实录,如书中不止一处追录了明末直鲁等五省的大饥荒,饥民吃尽了草根树皮之后,乃至“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一些肉铺饭店,公然将活生生的人如屠宰牲畜一般肢解出售。作者意旨在于宣扬贞节、报应之类封建道德观念,客观上却描绘出了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封建末世人间地狱图。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各地风物民俗的记载,以及对某些社会弊端的揭露,包括一些地名和物产的考据文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大量谈鬼说怪的故事中,有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鬼避姜三莽”、“曹竹虚言”、“南皮许南金”诸条,则透露出人胜鬼怪的积极意识。有几条关于乡里细民言行的记载,如卷十有一条记老翁猎虎,卷十六有一条记老河工推求沉入河底多年的石兽位置,对劳动人民的勇力技艺和聪明才智表示了赞赏。作者学识渊博,交游广泛,此书内容包罗也十分庞杂丰富,上下古今,无所不谈。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反对《聊斋志异》那种描写委婉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笔法,而一味模仿六朝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记事简要而多议论,故该书作为小说,显得述事粗略,人物形象苍白浮泛,在艺术成就上无法望《聊斋志异》项背。但由于书中时有隽思妙语,加之作者的社会地位高,故该书在当时文坛影响亦很大,是清代一部重要的笔记小说。有西谛(郑振铎)藏清刊本。清道光十五年(1835)刊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本。进步书局石印本。会文堂书局详注本。1980年,天津古籍书店据文明书局本复印。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出校订排印本。

猜你喜欢

  • 孝经集解

    ① 一卷。清蒋永修(生卒年不详)撰。永修字慎斋,号纪友,宜兴(今属江苏)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平越府知府,湖广提学副使。著有《慎斋遇集》。该书依照《孝经》之文诠释,以训童蒙。本与《小学》合

  • 四留堂稿

    三十卷。明卢龙云(约1595前后在世)撰。卢龙云,字少从,广东南海人,生卒年未详。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广西马平、河北邯郸、福建长乐知县,转南大理寺副晋户部员外郎,升贵州参议,卒于官。事迹具详

  • 重言

    二曰: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闇,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

  • 江花梦

    二卷。清龙燮(1700-?)撰。龙燮,字二为,又字理侯,号改庵,又号雷岸、石栖,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聪敏早慧,但久困科场。乾隆四年(1739),应博学鸿词科,以第四十八名取中,授翰林院检讨,参与校正

  • 月令通考

    十六卷。卢翰撰。卢翰字子羽,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明嘉靖甲午(1534年)举人,官衮州府推官,著有《易经中说》四十四卷、《签易》(又名《中庵签易》)一卷。该书有自序,称其因见家塾有《事亲》一书,因广而

  • 将学要论

    见《将略要论》。

  • 东溪稿

    十卷。明邓庠(1447-1524)撰。邓庠,字宗周,号东溪,宜章(今湖南宜章县)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两广布政使、南京右都御史,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终苏州巡抚。著有《东溪稿》

  • 诗考校注

    一卷。宋王应麟(1223-1296)撰,清卢文弨(1717-1796)增校。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今浙江宁波)人,淳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精于经史、地理,善长考证,著作极多,有《深宁集

  • 禹贡水道析疑

    二卷。清张履元撰。张履元字苏斋,安徽泾县人,岁贡生,官吴江县训导。此书卷首有石韫玉序和张履元自序,书名取自陶诗“疑义相与析”之意。本书以《孔传》和蔡沈《书集传》为主,参考胡渭《禹贡锥指》而成。张履元认

  • 江皋吟

    一卷。明刘师朱(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刘师朱,字仲文,号嵩潭,河北大名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由燕生官至安徽庐州府(今合肥)同知。此集原序称作于庐州,故名曰《江皋吟》。然集中有“都门所作”,有“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