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阴符经解

阴符经解

①一卷。旧本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此书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录为《集注阴符经》一卷,题太公、李筌、杨晟等十一家注,无集撰者姓名。宋人研究著录《阴符经》,据十一家注隐去唐代李淳风、李洽、李鉴、李锐、杨晟等五人姓名而题六家注,或在六家之前加伊尹而称七家注,明清以后皆依之。六家或七家中唯李筌是唐代人,故后人称此书为李筌注本。《阴符经解》,又称《黄帝阴符经集注》、《集注阴符经》。唐以前学者对此书少有注述,《战国策》、《史记·苏秦列传》、《隋书·经籍志》虽皆有关于《周书阴符》、《太公阴符铃录》的记载,但其书皆已亡佚,不知与《阴符经》是否相涉,也难定《阴符经》是否先秦传物。《阴符经解》一书,取经文四百余字本(后人窜入百余字),不分篇章,卷首有序,略采各家之说以注经文,其中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家均不过数言,也有不标名之注,唯李筌之注最详。注文以兵家、道家之语相揉和,阐释机变权谋、强兵战胜之理和阴阳变化、天人相生相盗之旨。由于《阴符经》一书在唐以前少有传载,又传说唐李筌自称得自嵩山虎口岩石室之中,所以宋以后学者或疑其书为李筌所作;或认为《阴符经》是先秦之作而题黄帝是李筌所伪托。虽然学者对此多有争议,而《阴符经解》确为世传最古本并被载入史册,引起后世学者争相研究注述,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李筌之功仍不可没。现存明《说郛》本,明《道藏》本,明《汉魏丛书》本,清《墨海金壶》本,清《百子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各版本标名或所题注者稍有差别。②一卷。明焦竑(详见《易筌》)撰。阴符一词,始见于《战国策》,称“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此书《汉志》、《隋志》都没有著录,已经失传。今世传《阴符经》流行本,为唐李筌集注本。宋黄庭坚、朱熹认为《阴符经》一书是李筌托名伪作。自李筌以后,注释《阴符经》者,有数十家之多。各家又从不同角度释经,或以为道家言,或以为兵家言,或以为神仙家言。焦竑注《阴符经》,虽引神仙家“擒真铅,真铅制真汞”之说,但多以佛理解之,与刘处玄《阴符经注》极为相近,其要旨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后世学者对此书颇不为重,明《道藏》未予收录。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只在道家类存目中予以著录,所据为两江总督采进本。现存《宝颜堂秘笈》本。

猜你喜欢

  • 五服释例

    二十卷。清夏燮(详见《校〈汉书〉八表》)撰。书首有燮自序,略言“丧服之旨,莫先正名,名正而后尊亲之杀、伸降之差,礼所由生,义所由起。至尊之服,则父、君、夫所谓三纲者是,至亲之服,则母及妻子昆弟,所谓一

  • 建平县志

    二十四卷,清茅成凤修,刘震、施晋修等纂。茅成凤,字容庵,浙江山阴人,官文林郎,康熙三十七年(1698)春来任建平县知县。建平旧志,创始于明嘉靖十年县令连矿,续修于朱之楫,至清代,张正中复修之,教谕赵廷

  • 竹坡词

    三卷。宋周紫芝(1082-1155)撰。周紫芝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中登第,历官枢密院编修、右司员外郎、知兴国军。《书录解题》载《竹坡词》一卷,此本作三卷。考卷首高邮孙竞序称,

  • 邃雅斋丛书

    八种,二十七卷。清董金榜编。董金榜,生平事迹不详。丛书所收均清中叶学者著作,其中如洪颐煊注释《孔子三朝记》七卷,原书久佚,只有《大戴礼记》间录其遗文,真伪不辨,洪颐煊博采众书,搜辑遗文,汇成一辑,又作

  • 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

    二十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书中所引的事迹至南宋末年。据此推断,此书可能是无人所为。建阳麻沙刊版。此书每二卷为一集,以广韵排列,以四声分隶各姓。末二卷为复姓。复姓之中,以上一字为韵而排列。每姓都引史传人物

  • 白田草堂存稿

    二十四卷。清王懋竑(1668-1741)撰。王懋竑,江苏宝应(今江苏扬州)人,字予中(一作与中),号白田。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授安庆府教授,后以老病辞归。本集计文二十卷,诗四卷,末附“行状”

  • 松陵文献

    十五卷。清潘柽章(生卒年不详)撰。柽章字圣木,一字力田,江苏吴江人。自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镠割吴县松陵镇始置吴江县,该书即记此一地之人物。柽章肆力于学,综贯百家,精于史学,凡数易其稿而撰就此书。体例精严

  • 十诫真诠

    二卷。葡萄牙阳玛诺(?-1659)撰。阳玛诺字演西,耶稣会士,1601年在果阿完成学业后,到澳门教神学六年。1601年到中国,先后在韶州、南京、杭州、宁波、南昌、福州、延平等地传教,最后死于杭州。一生

  • 飞花咏

    十六回。不题撰人,书前有序,序后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天花藏主人见《平山冷燕》。长篇小说,叙松江府华亭县昌全之子昌谷与端居之女容姑一对才子佳人历尽波折终成美眷的故事。昌谷与容姑少有婚约,以玉双鱼

  • 新论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撰。是书为群书拾补第二十九种。卢文弨初以程荣本《新论》,校何充中本,大体相同,嗣以《道藏》本校之,既成此书。唯不及袁注耳。《刘子》一书,杂集周秦两汉诸子而成,错误之处,本易推寻,文弨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