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古今佛道论衡

集古今佛道论衡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是道宣晚年作品,唐龙朔元年(661)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至麟德元年(664)最后完成。自佛教传入以来,道教人士时有异议,为了辨明是非,故商榷由来,铨衡叙列,故撰以《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本书集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至唐高宗麟德年间,约六百年时间里佛道之间的争论和矛盾纠纷,就有代表性的事件撰述成文三十篇(附录除外),阐明作者的观点。第一卷共七篇,即:汉明帝时一篇,三国吴主孙权时一篇、元魏时一篇、刘宋文帝时一篇、元魏明帝时一篇、梁武帝时一篇、北齐文宣帝时一篇。另附有曹植、孙盛等论文三篇。第二卷共六篇,即:北周武帝时三篇,北周宣帝时一篇、隋文帝时二篇。第三卷共十篇,即:唐高祖时三篇,唐太宗时七篇。第四卷共七篇,即唐高宗时七篇。另附有道士郭行真舍道归佛文十六章。本书所收载的佛道争论问题,有的见载过《弘明集》、《广弘明集》,有些是本书首次见载。择其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争问题是:一、佛道二教的夷夏问题。此问题在南北朝时一直是作为道教反对佛教的口实,北周武帝灭佛即以“佛经外国之法,此国无须”为主要理由,虽慧远力争强辩,终与事无补。二、佛道二教的真伪问题。道士以华夷不同攻击佛教,佛徒则以当时道士是“黄巾之余”、“妄托老君之教,还击道士(本书卷三)。三、佛道地位先后问题。李唐王朝极力抬高道教,奉李耳为其先祖。唐高祖武德八年下诏说:“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时胜光寺沙门慧乘与道士李仲卿等在国学中对此事争论得很激烈。贞观十一年太宗下诏说:“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沙门智实因抗命被放逐。玄奘入灭前几年上表高宗,劝宜更变,也被高宗束之高阁了之。武则天当政后,便改弦更张,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旧唐书》卷六)。有关两教教理争论问题,本书仅载两次。一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玄奘译《老子》为梵文,玄奘与道士蔡晃等辩论道与菩提的异同。另一次是显庆三年高宗召佛、道二宗到宫中详述名理,道士李荣主道生万物之义,沙门慧立反驳后,标出佛法是以因缘为宗。《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对佛道之争进行疏理归纳和明辨,为后学认理出了一些头绪。它也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史料,如唐初佛、道七桩交涉事件、玄奘译《老子》与道士议论一事等。这些无疑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有助于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的研究。如果说缺点那就是有些史料并不真实,如《汉法本内传》未加斟辨即收入此书。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徐州府铜山乡土志

    一卷。清杨世桢等编。杨世桢,贡生。此书不署时代,《耆旧录》中有述及光绪二十五年事,成书当是光绪末年。此编所载事迹,多采自府、县新旧志,窜易成文,很少有新资料,惟篇末商务一篇,则著述现任知县袁国钧所举办

  • 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 荀子集解

    二十卷。清王先谦(见《尚书孔传参证》)撰。是书汇集了清代学者考订研究的成果,可谓清代《荀子》研究集大成之作,虽不能说全面收集,但不失为研究《荀子》提供最方便的书。是书,集录诸家校释荀书之言,而分别依次

  • 横塘集

    二十卷。宋许景衡(1072-1128)撰。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今浙江温州市)人。元祐九年(1094)进士。宣和六年(1124),召为监察御史。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迁中书舍人。高宗朝至尚书右丞

  • 公羊穀梁春秋合编附注疏纂

    十二卷。明朱泰贞(详见《礼记意评》)撰。泰贞通《礼》经及《春秋》。该书前附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及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作者认为《公羊》《穀梁》二传对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各有所阐发,如果能彼此

  • 春秋世族图考

    二卷。清沈澄本(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撰。澄本字醒庵,吴兴(今浙江吴兴)人,约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作者鉴于《左传》一书记事繁杂,记人也错综纷纭,或一人而名谥互见,或一族而世系纠葛,初学者极为不便。于

  • 四书大全汇正备解

    十六卷。是书题董喆、陈枚纂辑。董喆字二吉,江西金溪(今江西金溪)人。陈枚字简侯,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董喆先成备解稿本,寄陈枚参订,而陈枚也纂有《正汇合解》,互为参证,而成是书。卷首有宋衡序及董喆

  • 测海楼藏书目录

    十二卷。清吴引孙编。吴引孙,生平不详。吴氏上承其父家藏之福书堂,本人并不太刻意致力收藏宋元旧本,但能够对实用性书籍广为收蓄。此目著录图书八万余种,卷首冠以御制敕撰之书,卷二经部、卷三四史部、卷五六子部

  • 今白华堂诗集

    十三卷。首二卷。清童槐(生卒年不详)撰。童槐字晋三,一字树眉,号萼君。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庆进士,官至通政使副使。熟谙当代典章,四明文献。工书。著有《今白华堂集》、《今白华堂诗录》、《补雅》、《过

  • 后渠庸书

    一卷。明崔铣(见《士翼》)撰。此书为作者的笔记汇编,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如论春王正月为周正;《易》不本于《先天图》;宋代人说古事多以其意忆之。所论多无门户之见,然而诸条皆见于作者所著的《士翼》一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