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学十书

音学十书

清江有诰撰。江有诰(?-1851)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年二十二为学官弟子,无意举业,遂专志古学,杜门著述。尚著《说文六书录》、《说文分韵谱》、《古韵总论》、《音学辨讹》、《江氏字学叙录》、《唐韵更定部分》、《说文质疑》、《说文更定部分》、《说文系传订讹》、《说文汇声》、《经典正字》、《隶书纠谬》等。多未刻。江氏《音学十书》只刻七种:①《诗经韵读》四卷;②《群经韵读》一卷;③《楚辞韵读》一卷(附《宋赋》一卷);④《先秦韵读》二卷;⑤《唐韵四声正》一卷;⑥《谐声表》、⑦《入声表》,两书附以《等韵丛说》,合为一卷。所刻七种有嘉庆间原刊本、咸丰间重刻本,版皆旋毁,印数不多。另有三种未刊:⑧《汉魏韵读》、⑨《二十一部韵读》、⑩《四声韵谱》。民国五年(1916年)上海《广仓学宭丛书》甲类第二集排印本中收有《谐声表》、《入声表》、《江氏音学叙录》一卷、《古韵总论》一卷。严式海所辑《音韵学丛书》收录《诗经韵读》至《入声表》等七种,称为《江氏音学十书》(原缺三种),刻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该《音韵学丛书》另有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汇印本。江氏《音学十书》子目屡有更改,王静安在嘉庆刊本上批云:“江氏《音学十书》:《诗经韵读》、《群经韵读》(附《国语》、《大戴》)、《楚辞韵读》(附宋赋)、《子史韵读》、《汉韵读》、《廿一部韵谱》(附《通韵谱》、《合韵谱》)、《唐韵再正》、《古音总论》、《谐声表》、《入声表》。附目五种与此本同。此许印林与张芸心书述之。”王力《汉语音韵学》说:“《子史韵读》当即《先秦韵读》;《汉韵读》当即《汉魏韵读》;《唐韵再正》当即《唐韵四声正》。惟许印林所述有《古韵总论》而无《四声韵谱》为异耳。嘉庆甲戌春镌本卷首亦有《古韵总论》,惟未列入十书之目。”江有诰学说与王念孙学说接近。他初分古韵二十部。后来接受孔广森《诗声类》分‘东’‘冬’为二部的见解,遂分韵为二十一部。《音学十书凡例》云:“拙著既成后,始得见曲阜孔氏《诗声类》,因依孔氏划分‘东’‘冬’(今改为“中”)为二,得二十一。”江氏改“冬”为“中”理由是“冬部甚窄,故用中字标目”。江氏古韵分部与王念孙不谋而合,他们都主张祭、缉、叶独立,但江氏没有采用王氏的质部,而采用了孔氏的冬部,遂使分部数仍为二十一部。至于声调,江氏在《诗经韵读》初刻时尚主张顾氏四声一贯之说,及著《唐韵四声正》时,才断定“古人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

猜你喜欢

  • 尚书副墨

    不分卷。明杨肇芳撰,其子杨胤奇删补。杨肇芳字葆元,江苏金沙人。乡贡,官太仓训导。杨胤奇字公才,诸生。本书首有马世奇、杨挺枢、张明弼的序,又有杨胤奇的自序和凡例,所列引用古今人姓氏,多至二百七十多人,其

  • 御制避暑山庄记并三十六景诗词

    二卷。清圣祖仁皇帝御纂。康熙五十年(1711)成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肇建避暑山庄,为时巡展观,临朝听政之所。其位处热河承德东北,周迥16余里,具胜景36处。五十年六月,圣祖自制山庄避暑记一章

  • 妇人集补

    一卷。清冒丹书(生卒年不详)撰。丹书字青若,冒襄季子,工制艺及诗歌、古文词。困顿未第,以明经授同知。著有《枕烟堂卯君诗》、《再生稿》等书。本书补陈维崧《妇人集》。现有《昭代丛书》本、如皋《冒氏丛书》本

  • 仪礼经传通解

    三十七卷,附《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九卷。宋朱熹(1130-1200)撰。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

  • 峨山图说

    不分卷。清黄锡寿撰。黄锡寿,字翰仙,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出县城南门,计程一百二十里至正顶。峨眉山高于五岳,绝顶草木不生。光绪十一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始疏请春秋致祭。迄游智开任总督,

  • 迭微分补草

    一册,清卢靖(1855-1948)撰。《迭微分补草》又名《求级数通法》,著于1902年。卢靖,字勉之,号木斋,沔阳人。著有《割圆术辑要》十一卷,《万象一原演式》九卷,《火器真诀释例》一册。另有《代数术

  • 湛园集

    ① 十卷。明程正己(约1621年前后在世)撰。程正己,字道先,号澄源,山西长治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以忤阉党削职。后终于兵部侍郎。著有《湛园集》。是集

  • 草草草堂诗选

    二卷。《词稿》一卷。清黄纯嘏(1758-?)撰。黄纯嘏,原名鼎晋,一名晋,字锡之,号梦余,自号虹桥旧主人。祖籍安徽歙县,后迁江苏仪征。黄纯嘏天性闲雅,不乐仕进,父辈时家道中落,黄纯嘏奔走江汉间数十载,

  • 毛诗古韵

    五卷。清牟应震撰。此书前有张鹏序及作者自序。作者以为古韵久亡,春秋以后之书,不能作为春秋以前的证据。于是求之于《诗》,故是书以《诗》为主,《诗》合用者则合之,不合者则分之,旁及者则通转之。计分《诗》韵

  • 雅颂正音

    五卷。明刘仔肩(约1382前后在世)编。刘仔肩字汝弼,鄱阳(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年(1370),因荐应召入京,集当时之诗为此编。所收上至公卿,下至衲子,凡五十余人,刘仔肩所作亦附其中。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