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韵学通论

音韵学通论

八篇。马宗霍撰。马宗霍(1897-1976)名承堃,以字行,湖南衡阳人。师事章太炎,历任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精文字音韵之学。尚著《文字学发凡》、《中国经学史》、《说文解字经考》、《说文解字引群书考》、《说文解字引方言考》、《说文解字引通人考》、《淮南子参证》等。是书凡八篇:-《元音篇》、二《变音篇》、三《古音篇》、四《广韵篇》、五《反切篇》、六《四声篇》、七《字母篇》、八《等韵篇》,子目凡四十章。《元音篇》论自然之音与摹仿之音,涉及字源学的某些问题;《变音篇》论音随时地而产生变化;《古音篇》论古音断代、双声叠韵、群经音注凡例、《说文》音读、古韵分部、古声分类及阴阳对转诸问题;《广韵篇》详细讨论《广韵》系韵书的源流及诸韵书之间分韵异同,介绍了《广韵》声韵分类;《反切篇》论列反切之由来、体例和拼切方法;后三篇分别介绍四声、字母与等韵。其于古韵分部,征引诸家之说而折衷于章氏。考唐人诗歌用韵,起贞观迄大历,谓其时诗人用韵冬东钟同用、冬钟江同用、东冬钟江杂用、支脂微咍同用、鱼虞模同用、佳皆灰咍同用、齐皆咍杂用、真谆臻殷同用、文殷同用、元魂痕谆同用、寒桓仙同用、先仙元同用、宵豪同用、庚耕清青同用,认为晚唐用韵不与《广韵》“同用”“独用”之注同,乃知敬宗所定,大抵仍依齐梁成式。此说不仅发前人所未发,且对其后人们通过分析时人用韵,以研究韵书韵图和语音史,是有很大影响的。马氏对西人中国古音学研究之批评,态度过于偏激,殊不足取。是书193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猜你喜欢

  • 冀县志

    二十卷。民国王树楠修。详见《河北通志稿》。冀县志自乾隆十二年重修以来,百余年间未再修。民国十二年(1923)邑人竭请王树楠纂修志书,遂于京师畿辅先贤祠设立志局,四年而书成,然至民国十八年(1929)才

  • 随州志

    ①四卷,清刘修,何藩等纂。刘,直隶高阳(河北高阳)人,进士,官随州知州。何藩,随州人,庠生。州志明以前无可考,成化十三年(1477)州牧伍希闵修志,嘉靖十六年(1537)州牧任德再修,又有州人颜木撰《

  • 宋椠本毛诗正义残本

    三十三卷。唐孔颖达(574-648)撰。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著名经学家。有《周易正义》十四卷,已著录。《毛诗正义》版本很多,明代以后以阮元《十三经注疏》本为最佳。而《宋椠本毛诗正义残

  • 卫藏揽要

    六卷,民国邵钦权纂。邵钦权,字季衡,浙江东阳人,毕业于北京筹边高等学校,专攻藏事。《卫藏揽要》稿本,全书六卷,卷首有于长葆序。分为:稽古、山川、风俗、宗教、政治、兵制。每门之下,附有诸小目。此书小目较

  • 介轩遗笔

    二卷。清史既济(生卒年仕履不详)撰。史既济字若川,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介轩遗笔》是史既济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都是随笔记录,多是涉及家世本末和江右近事,也旁及经史,也有部分内容的考证。《四库全书

  • 尉帖

    八卷。清郑还雅(生卒年不详)等辑。郑还雅,生平不详。该帖刻于康熙十七年(1679),郑还雅当时官尉氏县(今属河南省)训导时,偕邑人靳标嵩等,取古帖及邑人书,汇刻为八卷。卷前有尉氏知县张士骃作序;古帖收

  • 书经集传

    见《书集传》。

  • 庚桑子

    见《亢仓子》。

  • 孝经皇氏义疏

    一卷。梁皇侃(488-545)撰。清马国翰辑。侃一作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经学家。著述有《论语义疏》、《礼记讲疏》、《礼记义疏》、《孝经义疏》等。《孝经皇氏义疏》,隋志作三卷,唐志同,书已亡

  • 陆子学谱

    二十卷。清代李绂(1673-1750)撰。全书宗旨是通过详细介绍陆九渊学说来宣扬陆王一派学说,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八个类目介绍陆氏学说,即“辨志”、“求放心”、“讲明”、“践履”、“定宗仰”、“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