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韵补

韵补

五卷。南宋吴棫撰。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祖籍同安(今安徽潜山县)。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绍兴中为太常寺丞,因替孟忠厚草表触犯秦桧,被罢职。后补差泉州通判以终。精音韵训诂之学,朱熹曾云:“近代训释之学,惟才老为优。”尚著《楚辞释音》、《字学补韵》、《书裨传》、《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毛诗叶韵补音》等。所撰唯《韵补》传世。朱熹《诗集传》多采《毛诗叶韵补音》之说,宋王质《诗总闻》中所引“闻言”,亦载其说。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有“叶韵”之说,他们认为古音与当时语音是一致的,遂对《诗经》中用当时语音读来不谐和之处,临时加以改读以求谐和。“叶韵”也称“叶音”、“叶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提出“韵缓”之说,清戴震《声韵考》云:“唐陆德明《毛诗音义》虽引徐邈、沈重诸人,纷纷谓合韵、取韵、叶句;而于《召南》‘华’字云:‘古读华为敷’,于《邶风》‘南’字下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陆氏已明言古韵,特不能持其说耳。”所谓“韵缓”,是说古人作诗用韵的范围很宽,读音差别较大的字也可以相押,也就是认为古人用韵并不严格。“韵缓”与“叶韵”说都缺乏语言发展观点。吴氏《韵补》据陆氏“韵缓”说,提出古韵通转之说,就《广韵》二百六部,注古通某,古转声通某,古通某或转入某。如果把他认为相通的韵加以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九类:

一东(“冬”“钟”通,“江”或转入);

二支(“脂”“之”“微”“齐”“灰”通,“佳”“皆”“咍”转声通);

三鱼(“虞”“模”通);

四真(“谆”“臻”“殷”“痕”“庚”“耕”“清”“青”“蒸”“登”“侵”通,“文”“元”“魂”转声通);

五先(“仙”“盐”“添”“严”“凡”通,“寒”“恒”“删”“山”“覃”“谈”“咸”“衔”转声通);

六萧(“宵”“肴”“豪”通);

七歌(“戈”通,“麻”转声通);

八阳(“江”“唐”通,“庚”“耕”“清”或转入);

九尤(“侯”“幽”通)。

这九类可看作是吴氏的古韵分部,吴氏遂成为古音学研究的创始者。清顾炎武《韵补正》云:“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才老。……后之人如陈季立、方子谦之书,不过袭其所引用,别为次第而已。”《四库全书提要》云:“自宋以来,著一书以明古音者,实自棫始。……后来言古音者皆从此而推阐加密。”吴氏荟萃群籍,搜取广博,所引书凡五十种。吴氏所引虽博,然时代失于断限,《四库全书提要》批评云:“此书则泛取旁搜,无所持择,所引书五十种中,下逮欧阳修、苏轼、苏辙诸作,与张商英之伪《三坟》,旁及《黄庭经》道藏诸歌,故参错冗杂,漫无体例。”吴氏所分合亦多疏舛,《四库全书提要》云:“至于韵部之上平注‘文’、‘殷’、‘元’、‘魂’、‘痕’通‘真’;‘寒’、‘桓’、‘删’、‘山’通‘先’;下平忽注‘侵’通‘真’;‘覃’、‘谈”、‘咸’、‘衔’通‘删’;‘盐’、‘沾’、‘严’、‘凡’通‘先’;……颠倒错乱,皆亘古所无之臆说。”顾炎武《韵补正》亦云:“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若是之纷纷。”《韵补》有明初刊本、嘉靖元年(1522年)陈凤梧重刊本,清有山西杨氏编刻之《连筠簃丛书》校本、杭州局邵武《徐氏丛书》本。

猜你喜欢

  • 论语赘说

    二卷。清胡清瑞撰。清瑞字辑五。襄城人。是书意在攻程朱,以为汉学家张目,大意谓《论语》之作,非孔子之意,《论语》之为四书试多士,尤非孔子之心。然既已辑为四书而注,固应即《论语》以窥删定赞修之心,而求合于

  • 字学订讹

    二卷。明李当泰(生卒年不详)撰。当泰字元祉,泗州(今安徽泗县)人。万历丁未(1607年),殷城黄吉士督学江南,命当泰合张位《问奇集》、焦竑《字学》二书,纂为一编,遂成此书。首为六书大略,终以俗用杂字,

  • 永宁州志

    清胡朝宾修,高首标纂。胡朝宾,河北钜鹿县人,出身贡士,顺治九年(1652)任永宁州知州。其志在明朝时毁于兵火,不可考究。胡朝宾掌永宁州时,举修志之事,叹旧志无存,虽搜罗散佚,仅得四十五篇。其在书前序中

  • 桓范要集

    见《世要论》。

  • 热河志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

  • 易考

    二卷。清李荣陛撰。荣陛字奠基,号厚冈,江西万载人,乾隆进士,官至知县。其著有《尚书考》、《尚书篇第》、《四书解细论》、《地理考》、《厚冈文集诗集》及易学著作《易考》、《易续考》、《周易篇第》等。《易考

  • 京尘杂录

    四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生卒年不详,道光辛卯(1831)举人。该书为笔记体,记京城戏曲艺人之事,与《教坊记》、《青楼集》内容相类。卷一为“长安看花记”,记著名艺人秀兰等二十一人事。卷二

  • 三洞群仙录

    二十卷。南宋陈葆光(生卒年不详)撰。陈葆光,江阴(今属江苏江阴)静应庵道士,受业于天庆观,晚年居于茅峰。撰有《三洞群仙录》二十卷。此书约成于南宋初年。原题“正一道士陈葆光集”。据此书前序,称此书“凡载

  • 诸儒要语

    九卷。明王化振(生卒年不详)编。王化振字宇春,滁州(今属安徽)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官至户部主事。周汝登的门人。此书是节录诸儒学家的语录,编次而成。于宋代则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而

  • 中国声韵学

    四编十五章。姜亮夫著。姜亮夫(1902-)原名寅清,以字行,云南昭通县人。1926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语言文字学。1928年起任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35年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