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

十卷。东汉应劭(生卒年不详)撰。邵字仲瑗,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境内)人,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灵帝初年,他凭藉先世的权势,由郡举孝廉。嘉平二年(173年)为郎,辟车骑将军何苗掾,又曾为萧令。中平六年(183年),做了五个月的营陵令,便被擢为泰山太守。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三十万人攻入泰山郡境内,应劭进行血腥镇压,使农民起义军受到挫折。兴平元年(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由琅邪郡进入泰山郡,应劭派军队去郡界迎护,在未赶到之前,被陶谦袭杀,应劭惧操惩罚,弃官投奔冀州袁绍,授军谋校尉。应劭一生勤于著述,除《风俗通义》外,还撰有《中汉辑录》、《汉官仪》、《礼仪故事》等,共十一种,一百三十六篇。又曾集解《汉书》。就其所著书内容来看,应劭特别熟悉两汉的典章制度。《风俗通义》是应劭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写成的。对于本书的要旨,他解释说:“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就是用封建正统思想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归于正。”在他看来,“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所以他希望通过辩正物类名号,解释时俗嫌疑,稳定东汉政府的统治。《风俗通义》给予社会的影响是不大的,但如果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加以认识,书中保留许多有关东汉社会风俗的资料,透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些篇章记载了统治阶级的“过誉”、“愆礼”行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败。还有关于乐器的专篇,记述了各种乐器的制作者和形制,是研究乐器史难得的重要材料。书中对于山河薮泽的专门记载,在研究历史时是足资参考的。一些有关神异鬼怪的片断,后来为《搜神记》所取材,有的被全文移植过去。范晔在评论此书时说:“应劭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现在传世的《风俗通义》,除吴琯《古今逸史》等少数四卷本外,大多数是十卷本。这已非完帙。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全书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梁时三十卷。《意林》所记卷数与《隋志》相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说是三十卷。宋神宗元丰年间,苏颂以本书官私两本互校,次为十卷,并写了《校风俗通义题序》。从这篇题序来看,现存十篇的次序并不相连,《皇霸》第一,原来也是首篇;正失第二,原为第六;愆礼第三,原为第八;过誉第四,原为第七;十反第五,原为第九;声音第六,原为第十三;穷通第七,原为第十五;祀典第八,原为第二十;怪神第九,原为第三十一;山泽第十,原为第二十四。其余二十篇,苏颂记为: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徽称、情遇、姓氏、讳篇、释忌、辑事、服妖、丧祭、宫市、市井、数纪、新秦、狱法。其中徽称、情遇、释忌三篇,陆心源《义顾堂集·风俗通义篇目考》中作秽称、恃遇、释忘,其它十七篇全部相同。这二十篇在原书中的次序,苏颂没有说明,现已无从考知。《风俗通义》问世以后,在南朝梁和李唐两代,并没有散佚,梁康仲容《子抄》摘录颇多,唐马总《意林》引徵略备。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命编辑《太平御览》时,也曾大量抄录各篇文字,说明宋朝初年本书尚还完整。又过了一个世纪,苏颂校书,本书已散佚过半,只剩下十卷,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十卷本。本书存世最早的刻本是元大德本。这个本子载有嘉定十年丁黼跋,跋语说:“余在余杭,借本于会稽陈正卿,正卿盖得于中书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后来丁黼用其它两种不同的本子互相参校,始可句读,并刻印传布。到元代,丁黼刻本已是罕见之书,所以大德本附的元李果、谢居仁题辞,对寻到的丁刻本竟然叹为“异书”,并由无锡学刊印出来,这就是现在尚能看到的元大德本。明清以后,又有两京遗编本,姚若有明刊仿元大德本,十行,行十六字,《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四卷,《百名家书》本,张氏丛书内有风俗通姓氏篇,清顺治刊本,道光六年广州喜闻过斋刊本,子书百种本,秘书二十一种本,《四部丛刊》本。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该书考释精详,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别本芦川归来集

    六卷。宋张元干(1067-1143)撰。元干,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称芦川老隐,芦川长乐(今福建福州)人。生平详见(《芦川归来集》(辞目)。此集由《永乐大典》中聚集成编。共六卷,诗三卷,杂文三卷,末

  • 淮北票盐续略

    十二卷。清许宝书撰。许宝书,顺天大兴县人。官至淮南总局会办、总办。是书成于同治九年(1870),首载撰者自序,言取童濂《淮北票盐志略》,续为是编,一切体例仍前志之旧,节去各图、议票改道遴员丈池奖励税库

  • 杨升庵夫人乐府词余

    五卷。明杨慎妻黄氏撰。其生卒年未详。是书虽标黄氏撰,但其所作实数不多。黄氏为杨慎之妻。杨慎(1487-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立,充经筵讲官

  • 亶爰子诗集

    二卷。明江晖撰。江晖,字景孚,仁和(今浙江杭县)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改庶吉士,谏南巡,杖关下。出为广德知州,召授编修,进修撰,迁河南按察佥事。事迹具详《(康熙)仁和县志》人物传

  • 蓬溪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吴章祁修,顾士英等纂。蓬溪县志,明以前无闻。清康熙间创于县令沈之彪,而散佚于吴三桂之战乱,越四十年而县令徐缵功重辑之。又七十余年,时乾隆五十一年(1786),郡守张松孙倡修潼属八邑志,

  • 古文尚书冤词平议

    二卷。清皮锡瑞撰。皮锡瑞在此书“自序”中说:“以阎征君之精核,攻古文犹用宋儒之说,其余郝、梅所批驳多不得要领。伪古文虽当罪而罪之不得当,宜检讨,为之负罪而称冤也。”然而认为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是为

  • 二程语录

    十八卷。清张伯行(见《道统录》)编。初,朱熹曾辑《程氏遗书》二十五篇,皆程氏门人记其见闻答问之词。又取诸集录为《程氏外书》十二篇。又附录一卷,为行状墓志之类,凡八篇。是书篇目次第,悉依朱熹原本,而稍加

  • 列女传补注

    八卷。叙录一卷。清王照圆(生卒年不详)撰。照圆字婉佺,一字瑞玉,山东福山人,栖霞郝懿行之妻,受封为宜人。《列女传》为西汉刘向所著,始有曹大家、綦母邃、虞贞节三家注。大家注十五卷,至北宋犹存,见《史记正

  • 七纬三十六种

    四十卷,补遗二十七卷。附录六种六卷,补遗六卷。清赵在翰编撰。赵在翰,生卒年不详,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清嘉庆间诸生。谶纬之书的搜集,始于明代孙珏《古微书》,然而该书内容驳杂不纯。乾隆间武英殿又刊刻《

  • 巴山七种

    二十二卷。清王侃撰。王侃字迟士,西川温江(今属四川省)人,生卒年不详。以贡授州判,不就。著作除本书所收外,尚有《治官记异》、《字通》。《巴山七种》目次为《皇朝冠服志》二卷、《治平要术》一卷、《放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