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qiū

【源】 ①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故城在今山东昌乐东南),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见《风俗通》(1,7,9,21,60)。②春秋时鲁左丘明之后,见《风俗通》(1,9,11)。③春秋时陈国有宛丘(故城在今河南雎阳境),居者以为氏(11,21)。④春秋时邾国大夫丘弱之后有丘氏(11,21)。⑤河南丘氏,为北魏时鲜卑姓丘敦氏、丘林氏等所改(7,21,60,242)。⑥西秦时羌人有丘氏。西秦归善将军丘担,羌人(242)。⑦汉初东胡别种乌丸部为匈奴冒顿所灭,余部奔乌桓山,以山为号,散处今冀、晋两省边外,乌桓部有丘氏,见《后汉书·乌桓部》(60,62)。⑧畲族姓(172)。【变】 ①汉以后因避孔名之讳,有改为〔��〕或邱者(62)。②清雍正三年,颁诏尊师重道,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凡系姓氏,均加邑部为邱(23)。【望】 河南、吴兴(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人】 丘弱,春秋时邾大夫(21,61)。【它】 台湾省丘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曾被迫改姓冈本、冈村、冈田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仍改为丘姓(65)。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肃之徽县,黑龙江之嫩江县,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乳源等地均有。汉族、畲族、朝鲜族有此姓。《姓氏考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注引 《风俗通》 云: “齐太公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此之 “齐太公”,当指姜子牙。此之营丘,即后来之临淄,齐都,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或云今山东昌乐有营丘故城。此以地为氏,系出姜姓。②《姓氏考略》 又据 《后汉书·乌桓传》 云: “乌桓有丘氏。”③又据《魏书·官氏志》 注云: “后魏丘敦氏改为丘氏。”④《中文大字典》 注引 《姓氏急就篇·丘氏》云: “陈有宛丘,居者以为姓。”⑤又云: “邾有丘弱,后亦为氏。” ⑥又据 《风俗通》 云: “鲁左丘明之后。”或与 “” 同。

汉末有丘俊; 晋代有丘昂; 唐代有丘为、丘悦;清代有丘开来,嘉庆时诗人。

猜你喜欢

  • 读音:Xiè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楊卜

    读音:Yángbǔ《姓氏词典》 引 《宋史》 收载,其注称: “宋有杨卜麻叠。”未详其源。

  • 巴桑

    读音:Bāsāng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理塘有分布。理塘县公安局提供。按: 藏胞一般交际中称名不冠姓。且多数亦无姓。藏胞为孩子取名,有时冠以出生日期。巴桑,即星期五出生的人; 而在星期五出

  • 沙克奇里

    读音:Shākèqílǐ【综】 清镶蓝旗蒙古马甲得尔苏勒之妻为沙克奇里氏(260)。

  • 俟利

    读音:sì lì【源】 北魏时匹孤之后。其官有俟利,后以为氏,见《魏书·官氏志》(7,12,27,60)。俟利属蠕蠕族官名,犹中国方伯也(7,27)。【望】 代郡(17,418)。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 洛摩洛曼

    读音:Luòmóluòmàn高山族姓氏。高山族之卑南人有此姓。本为房名,或以为氏。卑南人姓名构造系“名+氏”如:基拉维斯·洛摩洛曼——基拉维斯,乃人名;洛摩洛曼,姓。

  • 读音:Chì/Chyh,Chr【综】东汉时翅咨守,东海人。遗以双鱼,咨守噉二岁不尽,以俭化俗(29)。

  • 读音:Yàng【综】 源出不详。山东新泰有此姓(359)。

  • 鶻提悉補野

    读音:gǔtíxībǔyě【源】 藏族先祖 之姓。《太平寰宇记》载,㪍野至今号其主曰赞府,贵臣曰主簿,或云始祖赞普,自云天神所生,号鹘提悉补野,因以为姓。《唐书·吐蕃传》作〔鹘提悉勃野〕

  • 读音:Péi【源】 见《中华姓府》(62)。或因培植受惠以 为姓(62)。【布】 四川武胜(321)、江西广丰(328)、浙江萧山(209)、江苏武进(314)、河南林县(343)杞县、北京等地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