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稽
【源】 ①代北三字姓(21)。②北周时宇文氏赐怀宁郡公大将军蔡祐姓大利稽氏(7,12,17)。【变】 ①北魏孝文帝时改大利稽氏为邰氏(12,21,44,60)。一说北魏孝文帝改代北姓,有大莫于氏改郃氏,而无大利稽氏改邰氏(70)。②大利稽氏或为大洛稽氏之异译(70)。
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本鲜卑族姓; 又,北周赐蔡祐姓大利稽氏。后或改为邰。邰,或作“郃”,盖邰、郃形似而讹。
【源】 ①代北三字姓(21)。②北周时宇文氏赐怀宁郡公大将军蔡祐姓大利稽氏(7,12,17)。【变】 ①北魏孝文帝时改大利稽氏为邰氏(12,21,44,60)。一说北魏孝文帝改代北姓,有大莫于氏改郃氏,而无大利稽氏改邰氏(70)。②大利稽氏或为大洛稽氏之异译(70)。
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本鲜卑族姓; 又,北周赐蔡祐姓大利稽氏。后或改为邰。邰,或作“郃”,盖邰、郃形似而讹。
读音:Ŏuluó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马边、峨边等地有分布。此姓系马边、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Jìn晋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周武王封其子叔虞于唐地,世称为唐叔虞。位传至燮父时,因唐地有晋水,所以叔虞子就将地名改为晋,并建立晋国。春秋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原晋国公族
读音:jù【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具丙之后,见《风俗通》(1,12,15,60)。②朝鲜族姓。【望】 中山、魏郡(17,21,418)。【布】 北京(92)、山西汾阳(278)、河北五莲(290)、浙江
读音:dòng mù洞沐孟阳,汉时人,以治易名家。(见《奇姓通》)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中国姓氏大全》 称: “汉代有洞沐孟阳,为洞沐之后。”若此,则当以祖辈姓名为氏。孟
读音:Qǐbiǎo《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觿》注云: 《夷姓通考》 云: “高车族。”未详其他。
读音:Shāng【综】源出不详。或以植物名为姓,或商姓因事加草所改,台湾澎湖有此姓(68,261)。
读音:Mòqí/Mohchi,Mohkeh,Manchi,Mochi【源】 万俟为鲜卑族之部落,以部为氏(11,27,62)。万俟氏乃役属于匈奴之鲜卑牧民,原居夏州。故城在今陕西靖边红
读音:Xiá【音】 亦音夹(Jiá)(7,17,21)。【源】 ①战国时韩相侠累之后(7,9,12,17,60)。 ②汉有侠侯,其后以封为氏,见《姓源》(17)。一说,汉有鵊侯国,其后有侠氏(60,6
读音:Jíliū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Tóngtí【源】 春秋时晋羊舌赤食采于铜鞮(故城在今山西沁县西南),谓之铜鞮伯华,及羊舌氏亡,以乐霄为铜鞮大夫,其地上党铜鞮县是也,二人之后必有为氏者,见《风俗通》(1,6,7,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