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qǐ

【源】 ①系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之后东楼公于杞(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后灭于楚,其子孙以国为氏(6,9,12,17,60)。②彝族姓。亦作自(128,212)。【望】 齐郡(60)。【变】 东汉末杞康避董卓之难改姓抱(12,21)。【布】 河南内黄(365)、台湾(64,68,261)、广东顺德(363)、怀集、云南泸西(374)、巍山(130)、景谷等地均有此姓。【人】 杞子,春秋时秦大夫(21)。杞开,宋时建炎年间知龙溪县(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山西之太原、临汾,甘肃之永登,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云南之陇川、路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姒姓,夏禹之后,成汤放桀,其后稍绝。武王克纣,求禹后,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今东京雍邱县即杞故城,子孙以国为氏。又,杞康汉末时避董卓难改姓 ‘抱’。《北史》 有抱嶷、抱老寿。”

春秋时齐有杞梁; 宋代有杞开,芜湖令; 明代有杞原庆。

猜你喜欢

  • 烏努

    读音:Wū'nǔ【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都白城(23,63,180,260)。【人】 清镶红旗满洲护军富尔桑阿之妻为乌努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都白城村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

  • 伊奇爾岱

    读音:Yīqíěr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作“亦乞列歹”。

  • 读音:Suī【源】 黄帝庶子,姞姓之后,见《姓考》(60,62)。虽,姞姓之分,由声转为虽(8,63)。【布】 北京(91)、河南洛宁(294)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榆次及雁

  • 縣潘

    读音:Xuánpān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卫大夫柳庄卒,君赠邑裘、县潘二氏。书,纳诸棺。见《礼记》。” 《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 “《礼记》卫

  • 狂大

    读音:Kuángdà【源】 系自任姓,见《潜夫论》(5)。【变】 亦作〔狂犬〕、〔犬戎〕(5)。

  • 读音:guǒ【源】 果氏源出周时巴子国(故城在今四川巴县)之后(15,21,24,60)。【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果琳,明时武进人,弘治中贡士任训导(15,21,24)。现行较罕见姓氏。

  • 读音:Tú屠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据说上古时,黄帝与炎帝两部族联合讨伐蚩尤,将其部族人愿意归顺者,迁到邹、屠两地(均在今山东境内)定居,形成邹、屠二姓。二是以官名为姓。春秋

  • 索羅真

    读音:Suǒluózhēn【综】 元时蒙古人姓(33)。

  • 白象

    读音:bái xiàng【综】 白象先生,古贤人,隐者,见《风俗通》(1,7,12,60)。一作〔伯象〕,《汉书·艺文志》有伯象先生一篇,见张澍《风俗通》注(1)。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 读音:Jìng/Chi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62)。《新编千家姓》(73,91)。北京有此姓。亦作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