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óu

游姓来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周厉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后世子孙皆以游为姓氏。

游姓发祥地在河南境内,唐代南迁至江西、福建一带。其后有渡海赴台者,进而远迁东南亚、欧美地区。如今游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贵州、四川、湖北、台湾等省为多。

游姓历史人物有游吉,春秋郑国正卿,即太叔。相貌俊美而举止文雅,熟悉历史典故,继子产执政。游酢,北宋学者、哲学家。他拜理学大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识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颐时,程颐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肯离去。等程颐发觉时,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的典故即由此而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游寿,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游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一位。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6,7,11,15,17)。②台湾土著姓(65)。【望】 冯翊、广平(17,21,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4%。尤以贵州、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3省游姓约占全国汉族游姓人口53%,【人】 游皈,春秋时郑大夫(17,21)。【它】 ①台湾游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使用日本姓游佐。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恢复原姓(65)。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有使用安川、西田等日本姓者,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重新改姓游(65)。


现行较当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及峡江、浙江之椒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及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高山族、布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 “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

春秋时郑有游吉,即子太叔,正卿; 北魏有游雅,广平人,东雍州刺史; 前赵有游子远; 宋代有游九言; 明代有游居敬,云南巡府; 清代有游士凤。

猜你喜欢

  • 顧令

    读音:Gùlìng【综】 裕固族姓。属五个家部落,世居甘肃肃南,清末民初始用汉姓顾(198)。裕固族姓氏。亦作顾勒都斯,本户族名,或以为姓。后改单姓“顾”,盖取顾令氏之首音谐 “顾” 而得。

  • 读音:Zī《姓氏词典》引 《姓觿》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按: 《汉语大字典》音yín,传说中兽名,形状像貉,眼睛像人。未注明其为姓。)

  • 梭罕

    读音:Suōhǎn【源】 金时女真人姓(71)。【望】 陇西(71)。【变】 清《续通志·氏族志》作〔索欢〕(24)。

  • 博和哩

    读音:Bóhélī【源】 清满洲八旗姓。即金时蒲古里氏。凡三派,出黑龙江、珲春、爱瑚等地(23,63,180,260)。【变】①一作〔博和理〕(260)。②清镶蓝旗满洲马甲库潭保之妻为博和里氏(260

  • 虖連鞮

    读音:Hūliándī历史上匈奴族姓氏。《姓氏考略》有载。其注“挛鞮”云: 匈奴单于姓挛鞮氏。见《史记》; 《后汉书》作“虖连鞮”,亦作“虚连鞮。”或作“虚连题”。

  • 餘於

    读音:Yúyū《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北史》云: “南北朝时有馀於罗暇。”未详其源。

  • 读音:Lián【源】 见《万姓统谱》(15)。【布】 河北五莲(290)、山西平陆(298)、汾阳(278)、河南巩县(301)、安徽淮南(362)、江苏武进(314)、新疆呼图壁(342)、台湾台北

  • 濟魯特

    读音:Jǐlǔtè【源】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科尔沁(23,63,260)。【变】清镶黄旗蒙古领催巴拜之妻为齐尔特氏,正红旗蒙古护军齐尔格泰之妻为季罗特氏(260),〔齐尔特〕、〔季罗特〕等似均为济鲁特之

  • 读音:guī【源】 ①《左传》,郕子以邽奔鲁,见《姓源》(17)。郕为春秋时鲁孟氏邑,在今山东宁阳东北。邽通“圭”,系郕国之宝。子孙因以为氏。 ②春秋时鲁成伯之后有邽氏,见《路史》(60)。 ③春秋时

  • 囊佳

    读音:Nánɡjiā【综】 清正白旗包衣马甲艾哈纳之妻为囊佳氏(260)。